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这句出自宋代名臣李纲《论守御疏》中的名训,穿越千年风雨,至今仍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它不仅是古代士大夫对国家主权的庄严宣誓,更是一种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信条。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传承中,疆土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文化、历史与尊严的象征。祖宗所遗之疆,承载的是先人的开拓、牺牲与智慧,是后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当“祖宗疆土”成为话题,它引出的不仅是地理的归属,更是文明的延续、民族的自尊与责任的担当。

回望历史,每一寸土地的背后,都写满了血与火的篇章。从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到汉武帝开拓西域,从唐太宗平定突厥,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御北患,历代王朝的兴衰,往往与疆土的得失息息相关。宋代积弱,面对北方强敌屡屡退让,最终导致“靖康之耻”,山河破碎,宗庙蒙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纲挺身而出,力主抗金,上书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不只是对朝廷的劝谏,更是对民族气节的呼唤。它提醒世人:妥协换不来和平,退让只会助长侵略者的野心。疆土一旦割让,不仅失去的是土地,更是人心、是尊严、是文明的底线。

在近代中国,这句古训更被赋予了沉痛而深刻的现实含义。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国门,割地赔款成为常态。台湾、香港、澳门、东北、新疆……每一块被割让或侵占的土地,都成为民族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痕。正是在这样的屈辱中,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宗之土。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向敌舰,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彰国威……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以死守土”的真正含义。他们明白,疆土不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祖先的足迹、先烈的热血、后人的家园。一寸山河一寸血,岂容他人轻取?

进入现代,虽然战争的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但“祖宗疆土”的精神内核从未过时。在南海诸岛,中国渔民世代耕海牧渔,主权碑巍然矗立;在钓鱼岛海域,海警船常态化巡航,宣示国家意志;在边境线上,边防战士在风雪中站岗,守护万家灯火。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正是“以死守土”在当代的延续。科技的发展让边界管理更加精准,但守护疆土的决心,仍需以信念为基、以责任为柱。今天的“疆土”已不仅限于陆地与海洋,还包括领空、网络空间、太空等新型疆域。国家主权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而“祖宗疆土”的精神,也应随之延伸——凡是国家利益所及之处,皆为不可退让的底线。

文化意义上的“疆土”同样值得守护。语言、文字、习俗、信仰、历史记忆,这些无形的疆域,同样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当某些历史被歪曲,当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当年轻一代对民族根源日益陌生,我们同样面临“失土”的危机。守护祖宗疆土,不仅是军事与政治的课题,更是文化与教育的使命。唯有让下一代了解历史、认同文化、敬畏传统,才能真正实现“守土有责”。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不应只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古训,而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灭的信念。它告诉我们:尊严来自坚守,和平源于自强,未来始于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护这片土地的责任,始终落在我们肩上。唯有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担当未来,才能不负先人,不负子孙,不负这片生生不息的中华大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