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留磐石上的下一句,是“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出自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原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起初读到这句,只觉其气势凛然,仿佛一位立于危崖之上的隐士,任风雨扑面,岿然不动。然而随着年岁增长,阅历渐深,才逐渐明白,这句诗所承载的,远不止表面的坚韧与孤傲,而是一种深植于生命底层的信念、一种在动荡中坚守本心的智慧。
人生在世,常如浮萍,随波逐流者众,扎根磐石者稀。我们被时代洪流裹挟,被信息浪潮冲击,被欲望与焦虑反复撕扯。在这样的环境中,“留”字便显得尤为珍贵。留,不是停滞,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自我根基的确认。磐石,是大地最坚实的部分,它沉默、厚重、历经风雨而不移。将心留于磐石之上,意味着在纷繁世界中,为自己寻得一处不动的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是信仰,可以是原则,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它不因外界的褒贬而动摇,不因一时的得失而溃散。正如那破岩而生的竹子,它的根早已深入石缝,哪怕岩石坚硬,哪怕养分稀少,它依然向上生长,因为它的生命早已与磐石融为一体。
留于磐石,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千磨万击”的锤炼。现实中的我们,常因一次失败而怀疑自己,因一句批评而动摇信念,因一时诱惑而偏离方向。真正的坚守,是在每一次动摇之后,重新选择回归。就像登山者,在风雪交加的山路上,每走一步都需对抗重力与疲惫,但只要方向未变,脚步不停,终能抵达峰顶。留于磐石,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不是僵化地固守,而是在变化中保持核心的稳定。我们可以在方法上调整,在策略上优化,在表达上变通,但内心的原则与底线,必须如磐石般不可撼动。比如一位学者,可以更新研究方法,拓展学术视野,但绝不能为迎合潮流而歪曲事实;一位艺术家,可以尝试不同风格,但绝不能为流量而放弃对美的真诚表达。这种坚守,不是固执,而是清醒。
更深一层看,“任尔东西南北风”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越对立的精神境界。风,象征外界的干扰与压力,它来自四面八方,或猛烈,或阴柔,或诱惑,或恐吓。而“任尔”二字,则透露出一种从容与超脱。不是对抗,不是愤怒,而是接纳其存在,却不为其所动。这并非冷漠,而是内心的强大。就像大海,任风暴如何咆哮,它依然保持自己的深度与节奏。我们不必消灭风,也不必逃离风,只需确保自己立于磐石之上,风便只能成为生命风景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这种态度,在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面对误解、指责、背叛,若我们心中有一块磐石,便不会轻易被情绪淹没,而是能冷静思考,理性回应,既不委屈求全,也不以牙还牙。
留于磐石,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生命的完整性。当我们不再随波逐流,不再为外界评价而焦虑,不再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价值,我们便真正拥有了自我。这种自我,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僵硬的,而是有弹性的;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建立深刻连接的。它让我们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在黑暗中看见自己的光。
请留磐石上的下一句,不仅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一种生命姿态的宣言: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守住那一点不变的真。这真,是初心,是良知,是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喧哗,却有力;不张扬,却恒久。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破岩之中,扎下深根,挺直脊梁,任风吹雨打,始终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