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其上的下一句,是“得乎其中”。这句出自《论语》的古老箴言,常被后人简化为“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用以揭示目标设定与实际成果之间的微妙关系。它并非简单的因果推论,而是一种对人性、努力与结果的深刻洞察。当我们仰望高峰,试图攀登时,往往发现抵达的并非理想中的顶点,而是半山腰的一处平台。这并非失败,而是现实的常态。若我们一开始便只以半山为目标,最终可能连山脚都未能跨越。这句“得乎其中”不仅是对结果的预判,更是对动机的提醒:唯有志存高远,方能在现实的折损中仍有所得。

在个人成长的维度上,“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体现为一种战略性的自我要求。许多人习惯于根据自身能力设定目标,比如“每天读十页书”“每周写一篇短文”,这类目标虽易达成,却难以激发深层的潜能。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踮脚才能够到”的区间。一位学生若以“考试及格”为目标,其学习过程可能止步于记忆重点,而若以“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为追求,即便最终未能完全掌握全部内容,其思维深度、分析能力和学习习惯已远超前者。这种“上取”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跃迁。再如写作,若以“完成一篇合格文章”为标准,可能只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而若以“写出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为志向,便会反复打磨语言、锤炼逻辑、体察情感,即便最终作品仍有瑕疵,其表达力与感染力也必然提升。这种“上取”的思维,本质上是将标准置于能力之上,从而倒逼自身突破舒适区。

在组织与社会层面,这一原则同样具有深远意义。一个企业若以“维持现状”为经营目标,其创新动力、市场敏感度与人才储备必然逐渐萎缩;而若以“成为行业引领者”为愿景,即便最终未能登顶,其在技术、管理与文化上的投入,也将使企业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力。历史上诸多成功转型的大企业,如IBM从硬件向服务的转变、微软从操作系统向云计算的跨越,皆源于高层设定了远超当前能力的战略目标。这种“上取”并非好高骛远,而是一种对未来的主动塑造。同样,在教育、科研、公共政策等领域,若目标设定过于保守,往往导致资源浪费与机会错失。一项科研若以“完成既定任务”为终点,可能止步于数据整理;而若以“推动学科边界”为使命,即便未能取得突破性成果,其研究过程本身也会积累大量有价值的中间发现,为后续突破奠定基础。

“取法其上”并非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它要求我们具备清醒的自我认知与现实的路径规划。志存高远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可执行、可评估的阶段任务。否则,“上取”便沦为空谈,反而挫伤信心。真正的智慧在于:既不被现实局限,也不被幻想迷惑。我们应像登山者一样,仰望峰顶,却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对“得乎其中”的积累。这种目标设定方式能培养一种“成长型思维”——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中的副产品。当我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即便未能完全实现理想,也已超越了过去的自己。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是一句关于期望与现实、理想与实践的平衡之道。它告诉我们,目标的设定不应以“能否实现”为唯一标准,而应以“能否激发潜能”为衡量。人生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是否抵达了某个终点,而在于攀登过程中所经历的高度与风景。当我们选择仰望星空,即便最终只触及云层,也已比那些从未抬头的人更接近光明。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唯有不断向上取法,才能在现实的重力中,飞得更高一些。这,或许正是这句古语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