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东方传说中,有一句被无数人传诵却始终未能完整接续的谒语:“拜见尊上”——这四个字如同开启某种神秘仪式的咒语,既庄重又充满敬畏。它出现在古籍残卷、山野碑文、宗门典籍乃至市井说书人的口中,却从未有人真正知晓它的下一句究竟为何。有人说,这句话源自上古神谕,唯有心诚者方可听见回响;也有人说,它是一道考验,考验的是人心深处对“尊”的理解:是权力之尊,是智慧之尊,还是道法自然之尊?千百年来,无数人试图补全这句谒语,却始终未能得其真义。直到某日,一位隐居山中的老学者在翻阅一本残破的《玄枢录》时,发现了一段被墨渍掩盖的注释,才隐约揭开了这句谒语背后的深意。

他起初以为,“拜见尊上”的下一句,应是某种礼仪性的回应,如“叩首三拜”或“敬献香火”之类。当他对照多部典籍,发现这句话在不同语境下所对应的“尊上”并非同一对象。在道门典籍中,“尊上”指的是三清祖师,是天地大道的化身;在江湖门派中,“尊上”是宗主或掌门,是秩序与武力的象征;而在民间信仰里,“尊上”甚至可以是山神、河伯、土地公,是百姓心中庇护一方安宁的神明。于是他开始思考:若“尊上”本身具有多重含义,那么“拜见”之后的回应,是否也应因对象、心境、情境而异?他走访了数位隐士、僧人、儒生与方士,收集他们各自对这句谒语的补全。一位老道士说:“拜见尊上,道在心中。”一位禅宗僧人则言:“拜见尊上,无相无我。”而一位隐居的儒者沉吟良久,道:“拜见尊上,礼不可废,然心为根本。”这些回答看似不同,却都指向一个核心——真正的“拜见”,并非形式上的跪拜,而是内心的澄明与敬畏。

随着研究的深入,老学者逐渐意识到,这句谒语的真正意义,或许并不在于“下一句”本身,而在于“如何接续”。他想起《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若将“尊上”理解为天地大道,那么“拜见”便不再是单向的仰望,而是一种回归本源的体认。此时,他脑海中浮现出《玄枢录》残页上那句被墨渍遮盖的话:“拜见尊上,心归其位。”他猛然醒悟——所谓“尊上”,并非外在的神明或权威,而是人心中本自具足的“道性”或“良知”。真正的拜见,是向内观照,是放下执念,是让心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正如一棵树向天空生长,却始终根植于大地;一个人向高处攀登,却始终不忘来处。拜见尊上,不是匍匐于他人脚下,而是跪拜于自己内心的光明。这种拜见,不需要繁复的仪式,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要一颗真诚、谦卑、清醒的心。

他最终将这句话完整地记录下来:“拜见尊上,心归其位。”并附注道:此句非为补全古语,实为点醒今人。世人常向外求尊,却不知尊本在己。拜见,是回归,是觉醒,是承认自身渺小却不失尊严,是明白天地浩大仍愿前行。真正的尊上,不在云端,不在庙堂,而在每一次自我审视的瞬间,在每一次对真理的追问中,在每一次对善念的坚守里。当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同时不放弃对光明的追寻,那一刻,他已然“拜见”了真正的尊上。

多年后,这本《玄枢录》的残卷被一位年轻的学者偶然发现,他将“拜见尊上,心归其位”刻在书院的门楣之上。每当学子们进出时,都会抬头望一眼这句话。有人驻足沉思,有人匆匆一瞥,但无论理解与否,这句话都如一道微光,照进他们心中。它不再是一句神秘的谒语,而成为一种提醒:在纷繁世界中,我们或许会迷失方向,但总有一条路,通向内心的安宁与尊严。拜见尊上,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理解世界,重新走向光明的第一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