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则小”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自用则小。”这句话原本是孟子对当时几种思想流派的批评,尤其是针对那些固守一端、缺乏变通、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其中“自用则小”一句,言简意深,直指人性中一个普遍却常被忽视的弱点:当一个人只相信自己、只依赖自己的判断、拒绝倾听外界意见时,其格局与成就必然受限。那么,“自用则小”的上一句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下一句则是“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这两句与“自用则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揭示了执迷于单一标准、缺乏权变与包容的思维如何最终损害大道、阻碍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自用则小”的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个人成长、组织管理,还是学术研究与公共决策,一旦陷入“唯我独尊”的思维定式,便容易陷入认知的狭隘与行动的僵化。以个人为例,许多人在面对新知识、新观念时,习惯性地以“我早就知道”“这不符合我的经验”为由加以排斥。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看似保护了自我认同,实则切断了与外界交流的可能。久而久之,思维固化,视野狭窄,即便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如同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而无法把握整体。更严重的是,当一个人坚信自己永远正确,便失去了反思与修正的能力。错误无法被识别,偏差无法被纠正,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关系破裂、机会流失。这种“自用”并非自信,而是傲慢;不是独立,而是封闭。
在组织管理中,“自用则小”的危害更为深远。领导者若只凭个人经验与直觉做决策,忽视团队智慧、市场反馈与客观数据,便容易陷入“一言堂”的治理模式。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某位能力出众的创始人因长期独断专行,拒绝听取不同意见,最终导致企业战略失误、人才流失、市场萎缩。反观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往往具备开放的文化与包容的机制。它们鼓励员工提出质疑,设立“红队”挑战主流观点,甚至主动邀请外部顾问进行“破坏性诊断”。这种机制的本质,正是对“自用则小”的警惕与规避。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个人知道多少,而在于一个系统能否持续吸收、整合、优化多元信息。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唯有容纳不同声音,才能避免“执一而废百”的悲剧。
进一步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揭示了更深层的哲学问题:中庸并非机械的折中,而是动态的平衡。执守“中道”若缺乏“权变”,即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便与偏执无异。孟子之所以厌恶“执一”,是因为它破坏了道的完整性。道是多元的、流动的、因时制宜的,而“执一”者却试图用单一标准衡量一切,结果必然是“举一而废百”——重视一点,却忽视其余百端。在教育中,若只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便可能忽视学生的创造力、情感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在政策制定中,若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生态保护与公平正义,便可能带来短期的繁荣与长期的危机。真正的“中”,是能在不同价值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智慧,而非固守某一端点的教条。
回到“自用则小”本身,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自我膨胀,而在于自我超越。一个开放的心灵,能够容纳批评、接受修正、拥抱未知。它不惧怕被挑战,反而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这种心态,正是对“执一”的超越,是对“权变”的实践。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社会治理,唯有打破“自用”的壁垒,才能走向“广大”的境界。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正确”,而是追问“什么是更合理的”,我们便真正迈向了成熟与智慧。
“自用则小”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面照见人性弱点的镜子。它的上一句“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揭示了僵化思维的根源,下一句“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则点明了其危害。三者连贯,构成一个完整的警示:拒绝变通,终将自缚;排斥多元,必致狭隘。唯有以谦逊之心面对世界,以开放之态接纳差异,才能避免“自用”之小,走向“兼济”之大。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智慧——不是独断,而是共思;不是封闭,而是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