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暮年的上一句是“老骥伏枥”,下一句是“壮心不已”。这两句出自东汉末年曹操的《龟虽寿》,全诗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操晚年依然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生命价值、人生志向与精神不朽的经典表达。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衰老与志向的探讨从未缺席。从《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警语,到屈原“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忧思,再到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沉郁,文人们常以衰老为镜,映照内心对理想的执着。曹操的《龟虽寿》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出现——它不是对时光流逝的哀叹,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感伤,而是一种在暮年之际依然燃烧着的生命火焰。当“老骥伏枥”四字跃然纸上,我们看到的不是被岁月压弯的脊梁,而是一匹虽被关在槽枥之间、却仍心系千里的骏马。它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生命意志,一种在身体衰微之时精神反而愈发昂扬的状态。这种意象,既具象又深刻,将衰老与志向的关系从“对抗”升华为“共生”。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更进一步,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宏大的历史使命融为一体。这里的“烈士”并非仅指战场上的牺牲者,更指那些怀抱理想、志在天下、不畏艰难的有志之士。曹操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历经战乱、权谋、征战,身体或许已不如当年,但他内心的抱负却未曾消减。他深知生命有限,却并不因此退缩,反而更加珍惜时间,更加坚定地追求未竟的事业。这种“壮心”,不是少年轻狂的豪情,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清醒与执着。它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在认清生命有限性之后,依然选择全力以赴的勇气。正如他在诗中接着所言:“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承认生命的长度不完全由人掌控,但精神的宽度与深度却可以由自己拓展。真正的“永年”,不在于肉体的长生,而在于精神的不朽。
这种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身处晚年,却依然相信余晖可以照亮天空。宋代陆游晚年仍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天下兴亡。这些诗句与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遥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暮年精神”——它不是对青春的追忆,也不是对衰老的逃避,而是一种在时间压迫下依然坚持自我价值的生命态度。它告诉我们,年龄从不是放弃理想的借口,暮年反而可能成为精神最澄澈、意志最坚定的时刻。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飞快、崇尚年轻的年代,社会常以“年轻”为资本,以“衰老”为衰退。曹操的诗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应被年龄所定义。真正的“暮年”,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精神升华的起点。当我们面对中年危机、职业瓶颈或身体衰退时,不妨回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它们不仅是对曹操个人心境的写照,更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生命的鼓舞。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仍有“壮心”,就永远不会真正老去。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如何活过。曹操在暮年之际,没有选择安享荣华,而是以诗言志,以心明志,用文字点燃了跨越千年的精神火炬。这火炬至今仍在燃烧,照亮着每一个在人生长路上前行的人。当我们读懂“烈士暮年”的前后句,便读懂了生命最深刻的启示:只要心未死,志未灭,暮年亦可如朝阳,壮心永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