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原文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此句描绘的是洞庭湖在春日里风和日丽、湖面平静、天地澄澈的壮丽景象,是全文中最为清新明丽、令人心旷神怡的段落之一。许多人只知“春和景明”四字,却不知其前因后果,更不知其背后所承载的哲思与情感。要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分量,必须将其置于整篇文章的语境之中,追溯其上一句与下一句,乃至整段文字的起承转合。

“春和景明”的上一句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是一幅截然相反的图景——阴雨连绵,天地昏暗,风浪汹涌,令人压抑窒息。范仲淹以“若夫”起笔,引出一种悲凉萧瑟的自然景象,继而通过“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等细节,层层递进地渲染出一种令人忧惧的氛围。此时,登楼者“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是一种由外物引发的内心悲怆,是人在逆境中难以自持的情感流露。而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低谷之后,笔锋陡然一转,进入“至若春和景明”的段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自然景象的转换,更是人心境界的跃迁。从“淫雨霏霏”到“春和景明”,不仅是天气的晴雨之变,更是情绪由悲转喜、由压抑到舒展的心理历程。范仲淹通过这种结构安排,巧妙地揭示了外物对人心的深刻影响,也暗示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被动。

“春和景明”的下一句是:“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此句承接前文,进一步细化春日洞庭的宁静与壮美。“波澜不惊”四字,既写湖面之平静,也暗含人心之安宁。当风雨退去,天地清明,湖面如镜,倒映着天空的蔚蓝,上下辉映,浑然一体。“一碧万顷”则极言其辽阔无垠,视野所及,皆是澄澈通透的碧色,令人心胸顿开。此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如此美景,自然令登楼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是一种由外物引发的喜悦,是人在顺境中自然流露的欢欣。范仲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并未止步于描绘这种“喜洋洋”的情绪。他深知,无论是“感极而悲”还是“其喜洋洋”,皆因外物而动,皆非真正的超脱。他在铺陈完这两种极端情绪之后,笔锋再转,引出全文的核心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一转折,是《岳阳楼记》的灵魂所在。范仲淹通过“春和景明”前后的强烈对比,并非仅仅为了写景抒情,而是借景说理,揭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他提出,真正的士人,不应被外在的顺逆所左右,不应因环境的好坏而或喜或悲。真正的理想人格,应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始终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正是超越“春和景明”之喜与“淫雨霏霏”之悲的根本所在。换言之,“春和景明”虽美,但若仅沉溺于其带来的愉悦,便落了下乘;唯有在美景之中仍能心系苍生,在顺境之中不忘忧患,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从“淫雨霏霏”到“春和景明”,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构建了一个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的思想阶梯。他并未否定自然之美对人心的触动,而是提醒人们,情感应有所节制,心灵应有所归依。在“春和景明”的宁静背后,隐藏着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与历史担当。这四个字,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写照,更是士人精神的象征——在风和日丽时不忘忧患,在波澜不惊中坚守信念。

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春和景明”时,不应只将其视为一句描写春光的成语,而应看到它背后所承载的深刻哲理。它提醒我们,人生有风雨,也有晴空;有悲苦,也有欢欣。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被情绪左右,而在于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不失希望。正如范仲淹所追求的,无论身处何境,都应心怀天下,以责任与担当为人生底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春和景明”中看见希望,在风雨如晦中坚守信念。这,或许才是“春和景明”这四个字,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真正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