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上的祈祷下一句,不是祈求升职加薪,也不是盼望项目顺利、领导赏识,而是“愿我保有清醒的觉知,在忙碌中不迷失自己”。这句话,是我在一次深夜加班后,独自坐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城市灯火时,突然从心底浮现的祷告。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祈祷那样充满期盼与索取,反而像一种自我提醒,一种对内心秩序的守护。工作占据我们生命中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它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自我实现、价值建构的重要场域。当节奏越来越快、任务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量化,我们是否还能在工作中听见自己的声音?是否还能分辨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这,便是我祈祷的起点。
现代职场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自动导航”状态。每天被邮件、会议、截止日期推着走,仿佛只要完成了KPI,就是成功的。我们追求效率,推崇“多任务处理”,却很少停下来问一句: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对我的成长有意义吗?它是否与我的价值观一致?久而久之,工作变成了一种惯性,一种机械的重复。我们像陀螺一样旋转,却忘了最初为何出发。我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连续三个月高强度推进一个项目,每天工作超过十二小时,周末也几乎无休。项目最终成功上线,我也获得了领导的表扬。但庆功宴上,我坐在角落,看着同事们举杯欢笑,内心却异常空虚。那一刻,我意识到,我赢了一场战役,却输掉了自己。我记不清上一次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也想不起最近一次与家人好好吃顿饭是哪天。我的身体在运转,但灵魂却在沉睡。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它不该是消耗生命的过程,而应是滋养生命的途径。于是,那句“愿我保有清醒的觉知”,便成了我每日工作前的默念。
保有觉知,意味着在忙碌中保持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是焦虑、疲惫,还是兴奋、满足?觉察自己的选择:是出于责任,还是出于恐惧?觉察自己的目标:是别人定义的,还是自己真正认同的?这种觉察,不是消极的旁观,而是积极的参与。它让我在会议中不被情绪裹挟,在压力下不盲目妥协,在团队中不随波逐流。有一次,团队面临一个重大决策,多数人倾向于选择一条短期收益高但长期风险大的路径。我内心有所保留,但考虑到“合群”的压力,一度想沉默。当我默念那句祈祷,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沉默,是对自己判断的背叛。于是,我鼓起勇气提出不同意见,并提供了数据支持。虽然最终决策并未完全采纳我的建议,但我的坦诚获得了团队的尊重,我守住了内心的真实。这种清醒,不是对抗,而是平衡——在效率与意义、服从与独立、短期与长期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它塑造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他人、如何面对挑战。当我们把工作视为一种修行,每一次任务、每一次沟通、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可以成为自我成长的契机。我不再祈求“一切顺利”,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困难与挑战;我也不再渴望“被所有人喜欢”,因为我知道,真诚比讨好更有力量。我祈祷的,是能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内心的澄明,能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看见细微的变化,能在追逐目标时不忘记为何出发。这种祈祷,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深刻地拥抱现实。
如今,每当我打开电脑,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我仍会轻声默念:“我在工作上的祈祷下一句,愿我保有清醒的觉知,在忙碌中不迷失自己。”这句话,像一盏微弱的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它提醒我,工作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成为更好的人。无论职位高低,无论环境顺逆,只要内心清醒,我们就能在职业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从容。我们或许无法掌控所有结果,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而这,正是工作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在行动中认识自己,在挑战中超越自己,在平凡中活出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