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西楼君知否,影落寒江夜未眠。

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原句为“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而“月上西楼君知否”虽非原词直引,却深得其神髓,是后人化用其意境而作的凝练之语。它凝缩了古典诗词中最为动人的意象:月、楼、人、夜、思念与孤寂。这句诗如同一幅水墨画,勾勒出一位独倚西楼、仰望明月、心寄远人的女子形象。而“影落寒江夜未眠”作为其下句,不仅在意境上承接自然,更在情感上深化了那份绵延不绝的思念与无法排解的孤寂。

月上西楼,是视觉的静美,也是心境的孤寂。西楼,向来是古典诗词中寄托离愁别绪的意象,它高于尘世,远离喧嚣,却也因此更贴近天边那轮清冷孤月。当月光洒落西楼,照见的不只是窗棂、栏杆与帘幕,更是人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此时,“君知否”三字,如一声轻叹,穿越夜色,直抵远方。它不是质问,而是低语,是明知对方或许不知、或许已忘,却仍忍不住在心底反复呢喃的执念。这种“明知不可问而问之”的情感,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它不诉诸激烈,不张扬悲恸,而是以克制与含蓄,将思念酿成一杯冷酒,独自饮尽。

而“影落寒江夜未眠”,则将这思念从高处引向深处。月影倒映寒江,如心事沉入心底。江水本无情绪,却因人的凝视而染上寒意。那“影”,既是月的倒影,也是人的身影,更是心事的投影。江面如镜,映出的是现实中的空寂,也映出回忆中的温存。夜未眠,并非身体无法安睡,而是心被思念缠绕,如丝如网,挣脱不得。此时,人不再只是仰望,而是俯身向水,仿佛在与自己的倒影对话,又仿佛在与远方的“君”隔水相望。江流无声,却似有千言万语在波光中流转。月影随波荡漾,如同记忆在脑海中起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寒江之“寒”,不只是温度,更是心境——是等待的漫长,是归期的渺茫,是明知无望却仍不愿放手的执着。

这两句诗,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一明一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心理图景。上句“月上西楼君知否”是仰望,是呼唤,是主动的倾诉;下句“影落寒江夜未眠”是俯视,是回应,是被动的承受。前者如飞鸟,试图穿越云层抵达彼端;后者如沉石,坠入深潭却激起涟漪。它们共同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思念升起,落于水面,激起回响,最终归于静默,却从未真正消失。这种情感,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反而在寂静中愈发清晰。它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绵长的守候,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真实写照。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便捷,实则愈发疏离。我们拥有即时通讯,却难有静夜独思;我们频繁互动,却少有真正倾听。而“月上西楼君知否,影落寒江夜未眠”所传递的情感,恰恰是一种慢的、静的、深的沟通方式。它不急于回应,不追求效率,而是允许沉默,允许等待,允许一个人在月光下,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种情感,是数字时代中逐渐被遗忘的温柔。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思念,不是刷屏的点赞,不是秒回的微信,而是某一个夜晚,你抬头看见月亮,忽然想起一个人,然后久久不能入眠。

这句诗不仅是对古典意境的延续,更是对现代人情感状态的一种映照。我们或许不再住西楼,不再见寒江,但我们心中仍有那一轮明月,仍有那一份“君知否”的牵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爱与归属的渴望从未改变。月上西楼,照见的是古人的身影,也是今人的灵魂。而那句“影落寒江夜未眠”,正是我们心中最柔软处的回响。

当月光再次洒落窗台,当夜风轻轻拂过帘幕,愿我们仍能停下脚步,问一句:“君知否?”然后,静静等待,哪怕回应只在心底,哪怕长夜无眠。因为,正是这些无眠的夜晚,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