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担上卖莲房的下一句是:“叶底闲看水戏鱼。”此句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原词为:“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惊依前是。城中担上卖莲房,叶底闲看水戏鱼。一片湖光里,分明似画图。”这短短两句,看似平淡,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夏日市井图景,既有烟火气息,又含诗意栖居。它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喧嚣市井中捕捉宁静,在日常琐碎里发现美。

莲房,即莲蓬,是荷花凋谢后结出的果实集合体,成熟后呈蜂窝状,内含莲子。在宋代的江南城市,每逢夏秋之交,街头巷尾常可见挑担叫卖莲房的小贩。他们或来自近郊的荷塘,或从水路运来,将新鲜的莲蓬用竹筐或草绳串起,沿街吆喝。那声音清亮悠长,与蝉鸣、市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市井画卷。而“城中担上卖莲房”这一句,正是对这种日常场景的精准捕捉。它不写风花雪月,却写人间烟火;不写帝王将相,却写贩夫走卒。这种对平凡生活的关注,正是杨万里诗歌的重要特质。他不避俗事,反而在俗中见雅,在市井中寻得诗意。

“叶底闲看水戏鱼”则从听觉与视觉两个维度,将画面由喧嚣引向静谧。前一句写的是“卖”,是人的活动,是动态的、喧闹的;后一句写的是“看”,是人的静观,是静态的、沉思的。莲叶之下,水波轻漾,游鱼穿梭于叶影之间,或聚或散,或浮或潜,仿佛在无声地演绎着一场水的戏剧。这“闲看”二字尤为关键——它不是匆忙一瞥,而是驻足凝望;不是功利地采摘,而是纯粹地欣赏。这种“闲”,是一种心境,一种在繁忙生活中主动留白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即便身处闹市,只要愿意低头看水,抬头望叶,便能在喧嚣中寻得片刻安宁。鱼戏于水,人观于叶,物我两忘,心随景动,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的体现。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打破了“雅”与“俗”的界限。卖莲房是俗事,是生计,是市井生活的缩影;而看鱼戏水则是雅趣,是审美,是文人情怀的流露。但杨万里并未将二者对立,反而让它们自然衔接,形成一种生活的完整图景。他告诉我们,诗意不在远方,而在身边;不在高堂之上,而在担头叶底。一个挑担的小贩,或许不懂诗词,但他日日行走于荷塘之畔,耳濡目染,早已与莲、水、鱼融为一体。而一个诗人,若能放下身段,走入市井,也能在寻常事物中见出深意。这种“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更进一步看,“叶底闲看水戏鱼”还蕴含着一种对生命节奏的体悟。莲房是收获,是成熟,是夏日的尾声;而鱼戏水则是生机,是流动,是自然的延续。两者并置,暗示着生命的不同阶段:有忙碌的采集,也有从容的观赏;有物质的获取,也有精神的滋养。人生不应只向前奔忙,也需偶尔停下,看看水里的鱼,听听风中的叶,感受时光的流动。这种“闲”,不是懒惰,而是对生命节奏的尊重,是对自我内心的倾听。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效率、节奏、目标所裹挟,生活被切割成碎片,注意力被不断分散。我们习惯了“快”,却忘记了“慢”的价值;我们追求“多”,却忽略了“少”的丰富。而杨万里这两句诗,恰如一面古镜,照见我们内心的焦躁与迷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在担头莲房旁,停下脚步,看一眼叶底游鱼。

“城中担上卖莲房,叶底闲看水戏鱼”不仅是一幅诗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美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宁静不在深山,而在市井;诗意不在书斋,而在担头与叶底之间。只要心怀闲意,处处皆是风景;只要眼中有光,平凡也能生辉。愿我们都能在奔忙中不忘低头看水,在喧嚣中仍能听见鱼戏的轻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