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短短八句,却以草原的四季轮回为引,道尽生命不息、离别难舍的深沉情感。原上之草,看似平凡,却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坚韧与希望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摹,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哲思。

“离离原上草”描绘的是一幅广袤草原的图景——草木繁茂,随风起伏,一眼望不到边际。这里的“离离”形容草木茂盛之态,既写出草原的生机,也暗含一种苍茫与孤寂。在送别的情境中,这样的景象并不只是背景,而是情感的映照。当友人即将远行,诗人伫立原野,目光所及,是绵延不绝的青草,它们年复一年地生长、枯萎,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人世的聚散。而紧接着的“一岁一枯荣”,则点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草在春天萌发,夏日繁盛,秋日凋零,冬日沉寂,年年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看似简单的生命节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生命虽短暂,但循环不息;个体虽渺小,却与天地共呼吸。

诗人并未止步于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而是将这种循环与人生境遇相联系。草虽被野火焚烧,看似毁灭殆尽,但根仍藏于地下,待春风拂过,便又破土而出。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象,正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它超越了单纯的送别情绪,升华为一种对逆境中重生的信念。在唐代,社会动荡频繁,士人常面临贬谪、流放、远行等人生变故。白居易本人也曾因直言进谏而遭贬,深知仕途之险、离别之苦。他在诗中借草喻人,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宽慰:纵使前路艰险,只要心志不灭,终有重焕生机之日。这种情感,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也是自我内心的疗愈。

更进一步,“一岁一枯荣”所揭示的,是一种对时间与存在的深刻体悟。草的生命周期虽短,却完整地经历了生、长、衰、亡的全过程,与人的生命轨迹何其相似。人亦如草,少年如春草初萌,壮年如夏草繁茂,暮年如秋草渐枯,终归尘土。正是这种“枯荣”的循环,让生命显得格外珍贵。每一次枯萎,都是为新生的积蓄;每一次离别,都蕴含着重逢的可能。诗人站在古道边,远望芳草蔓延,晴日下绿意连天,荒城与古道被自然重新覆盖,仿佛历史被时间抹平,而生命却在悄然延续。这种“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文明兴衰的沉思。古道曾承载多少行旅,荒城曾见证多少繁华,而今皆被青草覆盖,唯有生命本身,在无声中传承。

结尾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将全诗拉回现实。送别之情再次涌上心头,而“萋萋”既形容草盛,也暗喻离愁之浓。草越茂盛,离情越深,因为草的生命力越强,越反衬出人聚散的无常。诗人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以草的“枯荣”为镜,照见离别背后的希望。每一次离别,都是新旅程的开始;每一次枯萎,都是新生的伏笔。正如春风总会吹来,友人终将归来,生命也终将延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观的凝练。它告诉我们:生命不必因短暂而哀叹,因离别而绝望。只要根在,火不能焚,风不能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的消逝只是循环中的一环,而精神的传承、情感的延续,却如原上之草,生生不息。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那被送别的“王孙”,也终将成为送别他人的人。而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存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希望的坚守,便如那原上之草,岁岁枯荣,岁岁新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