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弯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 《圆面积公式推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节课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交流,学法迁移等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主动探究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并借助学生的想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圆面积的两种推导方法,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在练习设计时,选用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照片)同学们,这个地方你们熟悉吗?这是我们校门口内的一个圆形大花坛,学校打算要给这个花坛铺上草坪,需要多少草皮呢?这实际上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利用迁移,探究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答师板书)

师:它们的面积公式分别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答略)

师:除了长方形用“面积单位”去量之外,其它几个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圆形与以上几种图形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生:圆形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能不能也用“面积单位”去量呢?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生: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

师:那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用什么方法得出圆面积公式的。

生(看书后),师指定一名学生借助教具介绍书上的推导方法,(师板书)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借助想像,感悟“极限”

师:同学们,你们听了他的介绍后,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个拼成的图形好像真的是长方形吗?

生:既然形状是近似的,那这个图形的计算结果也是近似的。这里的计算公式也不能用等号表示了。

师:那我们得想个办法,把它变直,谁有办法?

生:等分的份数多一点?

师:究竟能分多少份?16份?32份?64份?

生: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一直这样不断无限地等分下去,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将会怎样?

生:拼成的图形就真的变成长方形,因为边越来越直了。

四、小组合作,拓展思路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书上果然利用了转化方法,把我们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熟悉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那你们猜想一下,还能把圆转化成哪些图形?

(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下面,请你们每四人组成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拿出事先等分好的圆片,一边讨论,一边操作,写出推导过程。如果你们不选择以上的方法,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更好。

上来汇报的小组派出两位代表,一位拿出拼好的图形在投影仪上介绍推导过程,另一位在黑板上写出推导过程。

师: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知道,如果把这个近似长方形无限等分下去,确实就是长方形,其中1份可以看作是三角形,只要算出这1份三角形的面积再乘以份数就是圆的面积了。

师:你真聪明,能不能以16等份为例写出推导过程呢?

(生写出推导过程)

师:刚才一小块可以看面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等分的份数少一点呢,再少一点呢?……因而整个圆其实可以看作什么呢?

生:一个大三角形。

师:真棒,这个大三角形的底就是什么?高就是什么?

生:这个大三角形的底就是圆的周长,高就是圆的半径。

师:同学们真厉害,能不能写出推导过程呢?

(生写出推导过程)

师:大家真了不起,竟然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学习就应该这样,要敢于向书本挑战,要善于探究。

五、联系生活,应用知识

师:现在你们会解决校门口花坛的草坪面积了吗?

生:条件不够,要知道半径是多少?

师:好,半径是5米。

学生计算,师提醒学生注意计算时r2不要算成2×r

师:直径是10米行吗?(指名汇报)

师:不管给你们什么条件,要求圆面积,只要先求出什么就可以了。

生:半径

师出示深化题,学生练习

1.用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一片草地中的木桩上,绳长3米,这只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2.半径是1米的圆,面积是3.14平方米,半径是2米的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圆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4.某县政府部门在规划一条圆形的环城路,要计算这条路所围的面积有多大,你有什么办法?

篇2:圆面积教学反思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学激趣,以旧促新。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图形面积公式,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口述过程中对推导的过程说得不是十分到位,许多同学都忘记了,里面具体环节没有说出来。但通过我用课件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直观演示,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估测后,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学生在口述推导的过程中,导出的太快,公式推导不明显,怎样出来的结果演示太快,学生不易消化。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化。总之,这节课上得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从始至终思路清晰,教学媒体运用较好,环环相扣,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3:圆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转换的数学思想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如: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口述过程中对推导的过程说得不是十分到位,许多同学都忘记了,里面具体环节没有说出来。但通过我用课件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二、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重叠大小不同的两个圆使他们感受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系,再放手让学生应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操作,把一个圆通过分、剪、拼等过程,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从中发现圆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但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也使他们获得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设计体现了针对性,层次性和实践性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即有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巩固性练习,也有运用圆的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还有综合运用长方形、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形成运用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学生在口述推导的过程中,导出的太快,公式推导不明显,怎样出来的结果演示太快,学生不易消化。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化。总之,这节课上得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从始至终思路清晰,教学媒体运用较好,环环相扣,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4:圆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后的探究。学生有了应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面积公式的经验。所以教学设计时,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拼摆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推导圆的面积作好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在演示前,我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能发现什么?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发现了圆面积的公式后,再用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学生觉得既轻松又简单,而且对公式的掌握和理解学得又牢固扎实。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特别提出了“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可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而我在本课中的这些设计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验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的思维发展。

篇5:圆面积教学反思

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力求实现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导入时,我首先以当前的热点话题20xx奥运会切入主题,学生倍感亲切,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教师的适时调控下由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自然过渡到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力求达到衔接自然的教学效果。

二、新授中首先让学生借助学具的操作,把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份,通过观察发现每份是近似的三角形,进而把圆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借助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分割后的三角形重新拼组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依据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能推导出圆的的面积公式。以上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拼组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温故而知新,力求达到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练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一组口头列式,及时巩固所学新知,力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将导入时怎样求鸟巢的占地面积,补充上条件,让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给学生一个紧密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求学校花坛的面积,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先测量出周长,然后求出半径,再计算花坛的面积,力求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提高,升华新知!

篇6:《圆面积公式推导》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设计了估算飞标板面积的活动。呈现了两种估算方法:一是先估算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再估算飞标板的面积;二是把飞标板剪开,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飞标板的面积。接着是,小组合作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用刚推导出的面积公式计算飞标板的面积。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体会极限的思想。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时,已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法,把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探究推导直线平面图形的面积。因此教学本课时,可引导学生用以前学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推导学习中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猜想————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运用转化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把曲线平面图形转化为直线平面图形,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圆面的剪拼,境况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课件展示,学生通过猜想然后再用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教学手段:利用游戏、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圆片、透明胶带、刻度尺、量角器、剪刀、小刀。

一、复习引入

1、幻灯片出示复习题目。

2、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请你们欣赏一幅图。请看!(课件出示)在欣赏图的同时,思考右面的问题。学生猜想牛最多吃多少草是什么的图形?(课件出示)是一个圆形,要求牛吃多少草也就是求圆的面积,引出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圆面积定义

2、圆面积公式推导

那么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我们知道圆有大有小,如果用面积单位直接

去度量,显然是行不通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过程,通过课件演示出转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公式推导过程是学生迁移的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为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更是为了让后进生能够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想一想: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可以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把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小组汇报并展示所拼图形)

小组1:我们平均分成了8份,拼成的图形非常像平行四边形。

小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也像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3: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很像一个三角形。

小组4:我们拼的图形像个梯形。

小组5:我们平均分成了4份,拼成的图形像平行四边形

大家真了不起!把圆转化成了这么多近似的图形,观察所拼平行四边形的三种情况,请看课件(展示课件),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小组讨论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圆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推导出面积公式)

小组内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师板演。

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汇报交流,师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重点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了让学生在大脑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上多动手,去剪、去拼、去贴,多动脑,去思考圆的转化方法,这样学生在课上手脑并用,个个精神十足,根本不可能再出现课上走神的现象。】

小结: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终于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祝贺大家取得成功!那么,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呢?(半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到底有什么用呢?

现在我们会求牛最多吃多少草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外思考。(幻灯片出示)

已知一个圆的周长,你能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吗?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c/2×r

=2πr/2×r

=πr×r

=πr2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7: 《圆面积公式推导》优秀的教学设计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面积的三种不同情况。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

简单的面积计算基本会,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了解求圆环面积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圆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提问: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已知圆的直径、周长,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半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r=、r=。

2.面积呢?[板书:S=πr2=π2=π()2]

3.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教学补充例1,投影出示

先请学生分析题意,并问:已知什么?要有用哪个面积公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解答。最后。

2.尝试

试一试。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

四.

五.作业

学生回答问题。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解题思路学生基本能掌握但还须练习。

篇8: 《圆面积公式推导》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3页例2;练一练第1~6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会了求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已知圆的半径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应用题有一种害怕心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能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熟练运用公式求圆面积。

教学难点

求出需要的条件,即圆的半径。

教学准备

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计算公式(不求计算结果)

二、学生活动:

要求两人一小组,到室外找一个圆形物体的平面,计算出它的面积。

运用学生事先准备的工具(细绳、直尺等)

三、汇报交流

小组把作业纸上交,交流心得

姓名

准备工具

物体名称周长

半径

面积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6题。

《作业本》p73。

板书设计:

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R=d÷2

R=c÷π÷2

S=πr

篇9:《圆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大邑县元兴小学   易富裕

教学内容:课本67、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利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等分圆教具。

学具准备:分成十六等分、十二等分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创设情景,出示图片:一片草地中间拴着一只小狗。

提问:小狗的最大活动范围是什么?

引出圆面积的概念: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2.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圆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推导出计算公式?

3.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面积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圆面积公式推导。

(1)动手实验。

a:学生把附页1的两个圆剪下来拼一拼(同桌合作)

b:派代表展示

(2)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惊奇的发现: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提问:a:这个图形哪里不像平行四边形呢?(边不是线段)

b: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怎样使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呢?(通过交流使,使学生明白: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接着,教师展示:把圆割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

问: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分析圆与长方形的关系

要求小组讨论: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出示提示:a: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b:指出长和宽(用彩笔标出长和宽)

c: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然后教师按其汇报板书:)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所以:圆的面积      = 周长的一半× 半径

S      = πr × r

S      =     πr2

师:计算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半径)

2.  你能计算出小狗的最大活动范围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指名汇报。

3.教学例1

出示例题: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2)              学生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强调:r2表示r×r 。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1-3题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将结果填入表中,展示汇报。

2、第2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3、第3题

(1)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 第5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所以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πr  ×  r

S  =    πr2

篇10: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 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 2

二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注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4、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三 三、 学习探究

1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学习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课堂作业设计 一、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 。”

② 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 。”

③ 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 。”

④ 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 。”

二、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 。”

②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 。”

③ 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 。”

④ 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 。”

⑤ 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 。”

教学反思

篇11: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教版平均数知识点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篇12:人教版鲸教学设计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研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领悟说明方法。

(3)读写结合,仿说仿写《鲸的自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说说印象中“鲸”的特点。

2.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书写难字:腭、哺、滤、肺、矮

(2)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按鲸的“特点→进化→种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

4.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说明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批注说明方法。

6.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7.自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1.自学生字,指导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自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特点

进化

种类

习性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二、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大

2.说明方法

(1)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三、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四、课外拓展,交流资料,仿说仿写《鲸的自述》。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阅读迁移练习《猫头鹰》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篇13: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篇三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二、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三、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第一组:

⑴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⑶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⑷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2、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⑵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待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⑶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⑵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四、体验拓展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3、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14: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 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 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 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 爱好统计表 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 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 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 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最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最好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 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 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 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 红色珠子( )个,黄色珠子( )个,蓝色珠子( )个,白色珠子( )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人教版可能性习题

一、填空题。

1、任意从装有10枚白子和12枚黑子里摸出1枚子,那么摸到( )的可能性大,摸到( )的可能性小。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

明天( )会下雨。 太阳( )从东边落下。哈尔滨的冬天( )会下雪。 这次测验我( )会得100分。

3、

1、从一副除去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是5的概率为

2、小华统计了全班同学的鞋号,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鞋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人数 3 5 4 8 9 2 3

(1)从这个班中任选一位同学,他的鞋号为21号或22号的可能性比( );

(2)鞋号大于21号的可能性是( )。

二、判断题。

1、某地的天气预报中说:“明天的降水率是80%。”根据这个预报,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错误的“×”)

(1)明天一定下雨( ) (2)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 )

(3)明天不可能下雨( ) (3)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

B. 必然发生与不可能发生都是确定现象

C.很可能发生就是必然发生

D.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没有太小之分

篇15: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一、导人

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动听的歌声,肯定沟起你哪些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富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 惊异 、悲哀

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因为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个人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三、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语言习惯与现在已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美好、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3.文中往事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问:出示幻灯1、这两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说说你的理解?

4、想象一下当时的小兄弟的感受。

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的确挺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1、“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这样 做好吗?

3、读了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作业:1、你与家人有过冲突或误解吗?你感受过其中的亲情吗?写一写看。

2、作业本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 “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篇16:人教版掌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掌声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 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愿意、姿势、情况、慢吞吞、情绪、讲述、普通话、忧郁、犹豫、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 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 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去关爱、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4、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借助画面内容,利用课前谈话交流,渲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的情感,以此渗透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走入新课做好情感铺垫。教师为学生准备电脑课件和学习卡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板书课题(指导“掌” 和“声”字的写字要领。)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书情况,解决生字词语,读通难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词语:

默默地、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骤然间、犹豫、忧郁、因为、似的

重点解决的句子: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二、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一)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1)通过谈话交流引出:“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一句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2)通过句式转化,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什 么样的英子。相机指导朗 读。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 )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 )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1)再读课文,感受英子情感的变化。相机指导朗 读。

(二)抓英子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质疑。(预设:原来的英子忧郁,后来怎么就变快乐了?)

2.浏览课文,概括英子情感变化原因。

3.结合板书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析段落,体会“情感”变化原因。

(一)理 解英子为什 么犹豫。

1.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体会犹豫背后的痛苦、无奈。

2.通过指导朗 读,感受英子的情感。

(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1.体会第一次掌声的含义。

(1)抓关键词“骤然间”体会掌声含义。

(2)请学生在“掌声”处填白。借“在掌声里,你想对英子说什 么?”一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相机指导朗 读。

2.体会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利用填白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三)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1)比较两次“一摇一晃”的不同。

(2)引读第四自然段,回扣对掌声的理 解。

(四)在体会掌声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抓关键词语)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变化。

1.出 示原文结尾: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2.通过填空,训练表达,延伸情感。人人都需要,尤其是( )的时候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送给别人。

五、布置练习。

篇17: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三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篇18:人教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课前准备:

找一本《安徒生童话》,把四个人看书表格画在小黑板上(图用文字),找一张10元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说出页数。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亮亮 红红 聪聪 丫丫

每天看的页数12 15 18 20

看的天数 15 12 10 9

2、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得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二、认识反比例

(一)读书问题

1、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3、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

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如果换成1元的呢?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面值 5元 1元 5角 2角 1角

张数 2 10 20 50 100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并得出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5、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这段话在课本第13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书。

6、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三、尝试应用

1、让学生自己判断“试一试”中的三组数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时间。

2、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重点让学生一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如果有其它说法,只要是对的就给予肯定。

3、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的量,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吗?先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然后指名举例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说明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乒乓球的总个数一定,就是说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子乘积一定,每盒装的越多,需要的盒子就越少,反之,每盒装的越少,需要的盒子就越多。所以乒乓球总个数一定,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数成反比例。

●全班的总人数一定,男生和女生人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但他们不是相乘的关系。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然后指名汇报。

2、练一练第3题,完成表格再判断,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第4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然后,说明在工业生产中,齿轮转的周数叫转机,让学生填表,并回答问题。

五、知识拓展

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

师:在学习正比例的时候,我们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表示出来,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看一看知识窗里的内容,了解成反比例的量怎样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篇19: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人生历程中,你觉得什么时光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引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正是这句话让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一生背负着自责,正是这句话让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这一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风筝》这篇散文回到他的童年那段时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文章,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组自学,哪三个方面呢?——探究人物、探究语言、探究主题(板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两个方面解读文章的主题不仅是这节课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点。首先通过整体感知回答问题。(出示幻灯)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关于()的事,即精神虐杀的一幕。这件事涉及到的人物:()和()。

师:好,我们就从探究人物开始解读文章的主题。对人物的探究我们应该分两个阶段,就是“小时候”和“中年以后”的“小兄弟”和“我”分别留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三)探究人物

师:请第一组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小时候的“小兄弟”和“我”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

小兄弟:喜欢放风筝、活泼、可爱、胆小怕事、心灵手巧——不敢反抗

我:不爱放风筝、有封建观念、粗暴、野蛮、专横自私——横行无忌

(说明:要求学生走入文本,重点从3、4自然段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动作,神态把握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

教师引导:“我”为什么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

(说明:第四自然段采用表演的形式,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出来。首先齐读对哥哥描写的一段,然后再表演,表演时注意动作、面部表情。)

师:表演出了哥哥什么性格?(蛮横,不讲道理,横行无忌)

表演出了弟弟什么性格?(胆小怕事,不敢反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