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erf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学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学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学案
班级: 姓名:
导入
你曾见过哪儿的四合院,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一、默一默(注音或填字)
和谐( ) 赋予( ) 星罗qí( )布 融洽( )
二、读一读
自由读文,了解北 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
预设:第⑤段列举两个国外建筑师设计的四合院式建筑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三、想一想
(一)理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二)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预设:国外一些建筑师设计了类似我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如菲律宾为一般 城市居民设计的低层高密度“四户一院”住宅群,丹麦哥本哈根的“仿四合院”式住宅群,都是力求满足人们心理要求 的居住环境。
四、练一练
1.结合全文,说说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④段中详细说明南方四合院的目的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阅读材料,结合文章,说说下面两则材料印证了北京四合院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大量的建筑,就有数不清的百姓住宅。元代曾有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材料二:四合院所用花木还颇有讲究,多要求春季有花,夏季有荫 ,秋季有果,而且最好还有某种 象征意义。 四月开春粉红的海棠花与雪白的梨花,使庭院满堂春意,棠棣之花还 象征着兄弟和睦;石榴虽不能遮荫,但其花其果的艳红却给庭院带来富贵色彩;枣花虽不显眼,但秋季挂满 枝头的红枣也十分讨人喜爱,而且“枣”与“早”谐音,与石榴的多子结 合在一起还有“多子”“早生贵子”象征家族兴旺的吉祥意义。
材料一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晓旭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学案]
篇2: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教案
主备人:周杏花
基本目标:
1.阅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提升目标:
1.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2.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
2.本文使用的说 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你曾见过哪儿的四合院,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一、默一默(注音或填字)
和谐 ( ) 赋予( ) 星罗qí( )布 融洽( )
二、读一读
自由读文,了解北京的 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1、2.
预设: 第⑤段列举两个国外建筑师设计的四合院式建筑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现代居住环境一定要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北京四合院符合人性心理的建筑特点,能弥补现代高层建筑社会功能的缺失,同时受到国内外建筑师的 推崇、关注。)
三、想一想
(一)理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提示:
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胡同、四合院。(古朴)
2、朝向:坐北朝南。(吉利、阳光充足)
3、结构: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
4、作用:(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
5、规模: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
6、(1)居住情况变化:A:过去:一家一户
B:现在: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
(二)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2.
预设:国外一些建筑师设计了类似我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如菲律宾为一般城市居民设计的低层高密度“四户一院”住宅群,丹麦哥本哈根的“仿四合院”式住宅群,都是力求满 足 人们心理要求的居住环境。
四、练一练
1.结合全文,说说北京四合院 之所以有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④段中详细说明南方四合院的目的是什么。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阅读材料,结合文章,说说下面两则材料印证了北京四合院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 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大量的建筑,就有数不清的百姓住宅。元代曾有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材料二四合院所用花木还颇有讲究,多要求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而且最好还有某种象征意义。四月开春粉红的海棠花与雪白的梨花,使庭院满堂春意,棠棣之花还象征着兄弟和睦;石榴虽不能遮荫,但其花其果的艳红却给庭院带来富贵色彩;枣花虽不显眼,但秋季挂满枝头的红枣也十分讨人喜爱,而且“枣”与“早”谐音,与石榴的多子结合在一起还有“多子” “早生贵子”象征家族兴旺的吉祥意义。
材料一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历史悠久;结构独特;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突出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问有游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的结构特点。
3.北京四合院历史悠久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的特点。
侯晓旭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教案]
篇3:北京四合院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十三 北京四合院
学习目标:
1.品味课文准确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
2.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首具有单弦音乐风格的创作歌《北京四合院》来导入新课。同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整体阅读,感知课文。
1、同学们,本单元前三篇说明文重在具体说明建筑本身,而这片文章对于四合院建筑本身不作具体说明,这跟写作目的有何关系?
2、词语练习:完成练习册(同桌互问)
(二)课文学习
3、文题解读
文题“北京四合院”,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北京四合院,使读者一目了然。
4、阅读交流
(1)课文哪些话写的是居住四合院的感受?哪些话写的是居住高层建筑的感受?哪些话最使你感同身受?尽量说的具体一些。
(2)你认为作者所主张的现代建筑的思路是否可行?请发表你的看法?
5、找出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如第五段中的举例子等。
三、主题概述 本文说明了北京四合院的居住环境特征及社会功能,指出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社会功能缺陷,提出有关北京高层建筑建设的思路和主张。
四、写作借鉴 1.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比较说明,鲜明突出。
五、作业布置
[北京四合院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4:一面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
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三、预习检测:
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虐( )待 摩suō( ) jiǒng( )相
抖擞( ) 颓( )唐 chóuchú( ) 不能自yǐ(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五、 合作探究:
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板书:瘦)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5、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六、 精读品析: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
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板书:秋深、风大、天冷)
2、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我”进店的原因;
②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5、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最好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6、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七、拓展延伸 :
1、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
2、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
板书设计:
一面
环境:秋深、风大、天冷
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件: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教学反思
课上我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其次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 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是,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课前精心的设计,周密的考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如在教学中,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另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矛盾使得我课后经常遗憾。因此,反思这种遗憾,怎样给内向的同学多一些机会,给胆怯的学生多一点心理准备的空间呢?“课前五分钟”就这样诞生了,在上课的头五分钟里,互相读,互相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生带动走进文本。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表现自己,不仅使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益。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不重复自我,更会有遗憾,但如果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一个新的教学灵感也许就在此时诞生
雷真民
[一面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5:松鼠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说明的顺序。
2、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 学者、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
三、预习检测:
驯良(xùn) 乖巧(guāi) 蛰伏(zhé) 惹恼(rě)
褐色(hè) 矫健(jiǎo) 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 分叉(chà) 翘起(qiào) 勉强(qiǎ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 的主 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 合作探究:
1. 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 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 这段文字除运用说 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 下深刻印象。
(5) 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 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 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 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 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 精读品析: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 ,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 。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十五、松 鼠
漂亮 :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 (外形)
讨人喜欢 驯良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 (性格)
乖巧 :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 (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教学时我将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点生动说明的方法放 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教学开始,我先由松鼠视频导入,让学生自己动笔先介绍一下他们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丰的《松鼠》,重点是将课文中生动介绍外貌、动作的语句与学生 自己所写的片断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自身语言的不足,归纳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最后,运用所学方法为大熊猫拟一段介绍词。
雷真民
篇6: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教学案
刘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先知:,
1、文学常识:(1)《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______学派代表______所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 , 、______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2、注意朗读节奏和合理断句。
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4)乃援琴而鼓之。
3、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辄( )穷其趣 子之听夫( )志
(2)重点词语梳理
伯牙善鼓琴( ) 善哉( ) 峨峨兮若泰山( )
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 )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 ) 乃援琴而鼓之( )
初为霖雨之操( ) 更造崩山之音( )钟子期辄穷其趣( )
伯牙乃舍琴 ( ) 子之听夫( ) 吾于何逃声哉( )
4、句子翻译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钟子期辄穷其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
6、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7、这篇文章蕴含什么道理?
教学过程:
一、看名画,导入故事
(一)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句读,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重点词义梳理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志趣,心意。 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峨峨:高耸的样子 洋洋:宽广的样子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得:懂得、知道 领会。阴:山的北面。
卒:通“猝”,突然。 止:停。 援:拿,拿过来
操:琴曲。 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逃:隐藏,躲开。逃声:隐藏自己的声音。
(二)疏通文意。
1. 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 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三)整体感知
(1)根据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四)练习巩固
(五)布置作业:收集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上节课字词句的翻译
2、比赛竞读
(二)合作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
4、展开联想和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明月、杨柳”时,钟子期又会如何赞叹呢?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充钟子期赞叹的内容。
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 ),
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
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皎皎 )兮若(银盘 )”
志在(白云 ),钟子期曰:“(软软 )兮若(棉团 )”
志在(杨柳 ),钟子期曰:“(依依 )兮若(细腰 )”
师总结: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6、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三)拓展延伸《荀巨伯探病》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友人语巨伯( ) (2) 子令吾去( )
(3)败义以求生( ) (4)贼既至( )
(5)不忍委之( ) (6)遂班军而还( )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4.、用简明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3分)
【参考答案】
1.(3分) ⑴告诉 ⑵离开 ⑶败坏(4)已经(5)抛弃(6)于是
2.(2分)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2分)败坏道德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
4.(3分)友情重于生命。舍生取义
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败坏‘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的行为!”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姓名。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到得到了保全。
侯晓旭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教学案]
篇7:月迹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 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过渡: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现代人对月亮也青睐有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名篇《月迹》
贾平凹(1952- ),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三、预习检测:
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 )忽 jí( )妒 面面相觑( ) 争执(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2、找出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并摘录文中词句,描述出寻月所见以及孩子们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词语
①寻月踪迹:屋内盼月→镜中看月 → 院中望月→杯中“饮月” → 河中寻月→眼 瞳见月 →沙滩议月
②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 羡慕”而生“嫉妒 ”,不由得“ 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后来,孩子们又在河中、瞳中找到了月亮,“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很满足 ”
小结: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 ,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边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五、 合作探究: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怎样理解?(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2、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 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
小结: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 ,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边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3、文中谁的话引起了寻月踪迹的转换? 生:奶奶的三句话(生齐读三句话)
“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子们心灵的升华
六、 精读品析:
本文充满童心童趣,不仅仅体现在“寻月亮”这件事上,更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于童心童趣的话,找出来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教师提示品析角度
(1)优美、生动、传神 的词语;
(2)生动、形象的修辞:比喻、拟人等;
(3)深刻饱含哲理
①第5节: “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银银”写月光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富有韵味
②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 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句中的动词“浮”用的非常生动,真切的写出了这时月亮轻盈的特点
③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这是虚写,月亮当然不可能真的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见作者的表现手法十分含蓄 别致,它寄托了一个更为深层的 含义: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
④“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这个对话描写十分精彩,既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⑤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这句话富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力,人人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七、拓展延伸 :
1、中秋之夜,一群孩子在寻月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在追寻月迹,更是在追寻美!读完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呢?(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1、生活中要时刻保持童心,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
2、要爱护童心,像文中的奶奶那样,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3、正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2、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歌谣,办一期关于月亮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 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 月(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 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 去寻--寻到了首 霸趺囱--谁引?nbsp;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 。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雷真民
[月迹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8: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仔细观察动物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过程与方法
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合作修改、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抓住特 点介绍动物”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导学过程】
一、猜一猜导入:
(1)以动物诗谜激趣导入。(下面都是古诗中写小动物的名句,请说出各句写的是什么动物,作者抓住了这些小动物的什么特征?)
a.一朵红花头上带,锦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唱得千门万户开。
b.垂餧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c.深居简出卧山林,百兽之中我独尊。呼啸一声 天地暗,大步流星起风云。
(2)出示一段特征不明显的描写,让学生猜。
它全身密密地长满了毛,脑袋上有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脑袋两边有两只毛茸茸的耳朵,行走如飞……(答案不确定,即特征不鲜明)
总结:清楚的介绍动物的关键是要抓住动物的特点。只有抓住了动物的特点,才能很好的向别人介绍动物。
二、我来说 题
(学生就本题交流自己的理解及写作思路、方法等)
三、写作指导
1.命题设想
题目一: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它的特点,用明白、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别人。
题目来 源于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40页。通过本单元课文的阅读,初步接触了动物世界,了解了不同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 的特点,本次作文训练,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训练目标
在前面指导学生观察并描写景物、人物及一般事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抓住动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动物。
3.思路点拨
(1)仔细观察。对动物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才能准确地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描绘。观察动物不仅是观察整体形象,而且要观察各个局部,如头、身、尾、四肢等不同部位的形状、颜色、皮毛等,还要观察动物活动或变化的全过程。观察时,可以灵活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从 不同的侧面,抓住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动物的不同情态来感知动物,并选用准确的词句加以表达。《松鼠》一课的作者布丰正是在对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以及坐姿和吃相反复观察 的基础上,才 能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真正意义上的观察是长期、全面、系统、细致的观察,绝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除了观察,我们还必须翻阅资料,细心查找各类相关知识,不断地摘录积累。
(2)比 较鉴别。要想发现动物之间的差异,抓住动物 的特点,观察时除了用眼和耳,还要用心去体验,去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如松鼠,它喜 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动作机灵,这种习性与猴子有相似之处,但松鼠毕竟胆小驯良,而猴子就胆大放肆多了。再如同样是动物的尾巴,鱼的尾巴犹如船上的桨和舵,用来推动鱼身的前进和控制前进的方向,而绵羊的尾巴则是用来储存养料的,好象骆驼的驼峰似的。动物的这些特点正是在比较鉴别中才更加凸显出来。
(3)突出重点。动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介绍动物,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有时只能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或两点来写。例如《松鼠》一文,布丰只选取了松鼠“讨人 喜爱”(漂亮、驯 良、乖巧)的特点,从外形、习性和性格三
四、评一评。(随机点评)
读一读:有没有把话说清楚。
想一想:有没有 把特点写出来。
评一评:有没有倾注自己的感情。
总结:听了同学们 读的作文,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看见了你们和他们和谐相处的欢乐情景,感受到你们之间的感情是那样深厚、真挚、感人……
雷真民
[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