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8. C 9. B 10. C 11. A
12. (1)林锦劝说遣散一千多人,诛杀顽固不化的人。而安抚聚集流亡的百姓,境内全部平定。
(2)(林锦)另设洪崖营以堵塞众寇贼出没的道路,改换灵山的土城,另筑高大的城墙,绵延五百丈,最终成为险要的城邑。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根据句意,“适岁饥”一句中“适”是状语,“岁”是主语,“饥”是谓语,意思完整,单独成句,排除A B;“晓以祸福”应为“以祸福晓之”,是状语后置兼省句,故应从其前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翻译:碰上了年景不好闹饥荒,瑶人更是每天掠夺百姓的财产。林锦独自一人来到瑶人的营垒,用祸福开导他们。瑶人感动明白过来了,归顺的二十五部都听命,有不服的就讨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满秩:指的是官员按照任期、年龄领满俸禄”理解错误,文中的“满秩”指的是官吏任期结束。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项,“斩首千余”不合文意。原文是“斩获千余级”,意思是“先后斩杀俘获一千多人”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荀子,名况,战国中期思想家”表述错误,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谕”:劝说;“梗化”:顽固不化;“绥辑”:安抚聚集;“流移”动词作名词,指流离失所百姓。
(2)“别”:另外;“以”目的连词,来;“杜”:堵塞;“易”:更改;“墉”:城墙;“亘”;绵延;“卒”:最终。
【点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知识扩展
参考译文: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年,由乡贡授予合浦训导。瑶贼众多,内外没有防备。林锦分条上陈方略,都符合情理。巡抚叶盛对此很惊异,发文征召他代理灵山县事务。城池毁于寇贼,林锦因地制宜,作栅栏防守,广泛设置作战工具,寇贼不敢逼近。任期期满离官去职,百姓说:“你离去,寇贼又来,谁来抵御?”都逃入山中。叶盛把情况告诉皇帝,下诏立即任林锦为知县。乘驿马急速赴任,百姓又来归服。碰上了年景不好闹饥荒,诸瑶更是每天掠夺百姓的财产。林锦独自一人来到瑶人的营垒,用祸福开导他们。瑶人感动明白过来了,归顺的二十五部都听命,有不服的就讨伐。天顺六年在罗禾水打败贼人,第二次又在黄姜岭打败贼人,第三次又在新庄大败贼人。先后斩获一千多人,把他们所抢掠的人都还给了百姓,贼人都被平定,就去掉栅栏,筑起土城。叶盛和监司多次推荐他。成化改年号,恰巧遇上廉州被贼攻陷,就试用林锦做知府。那年又闹饥荒,贼人到处劫掠。林锦劝说散了一千余人,杀了那些不听劝告的贼人,而安抚聚集那些流散的贼人。境内都被平定。四年,上级共同推荐他,请改授他宪职,让他防备钦州、廉州的盗贼,就让他做按察使佥事,他更加勤于政务了。十年,下诏令表彰他。很久之后,做副使。林锦因为所管辖的地方经常有盗警,考虑一些长久之计,就在西边设了团河营,在南边设新寮营,另外设洪崖营来杜绝贼寇出没的道路。改换灵山的土城,换成高大的城墙,连绵五百丈,最终修成了石城。十四年,兵部上奏他安抚的功劳,林锦被赏赐。林锦在军队,把教化作为自己的任务。灵山人崇尚鬼,他就禁止过分祭祀,修建学校,鼓励农桑。他治理廉州、钦州,都整饬学宫,振兴文教。林锦做人诚实,坦诚相见,瑶蛮没有不爱戴信赖他的。行军时,他与士兵同甘共苦,有了功劳总是让给其他人,因此士兵大多愿意不顾生死为他效命,所在的地方都建造祠庙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