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河以“善淤(积)、善决(口)、善改道”闻名于世。黄河每泛滥一次,“浸禾稼”“没民田”“毁庐舍”“漂人畜”,直接威胁中原统治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安定。商代频繁迁都,多与黄河洪水泛滥有关。秦统一后,“决通川防”,使黄河下游河道、堤防归于统一。此后,黄河下游河道在两岸堤防的约束下,泥沙淤积严重,洪水决溢之害不绝于书。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据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等

材料二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转为全流域治理。党中央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治理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大量资金,按照“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调动人民积极性,协调上、中、下游利益矛盾,一方面复堤防患,一方面兴修农田水利,引黄灌溉。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胜利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黄河治本的条件逐渐成熟。党中央组织科技人员收集大量科学数据,在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下,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工作,规划兴修了三门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说明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