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价值创造: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原子能的应用、海洋技术的突破、生物科技的进步以及空间技术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经济时代。
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科技进步已经取代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80%。一些人因此开始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其已经过时,主张用所谓的“科技价值论”或“信息价值论”取而代之。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科学劳动的论述
一些学者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简单地归结为体力劳动价值论,认为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只有体力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脑力劳动则不能创造价值。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片面理解和曲解。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各种不同的劳动形式,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以脑力劳动为主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这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劳动者共同劳动的产物。这表明,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事实上,马克思非常重视科技和管理等因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他在论述“总体劳动”时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协作*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劳动者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总体劳动过程中,有的人用手工作,有的人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从未将价值创造仅仅归结于体力劳动,而是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和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高度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形成,尤其是决定价值量大小方面的作用。他指出:“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但是,生产商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的变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可见,马克思不仅肯定了科学技术在价值形成和决定价值量大小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自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的近两百年间,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每一次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飞跃,而我们正面临着第四次科技*的浪潮。如果说前两次科技*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那么第三次科技*和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科技*则将人类从繁琐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20世纪初,社会经济的增长只有5%到20%是依靠科学技术获得的,而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已经高达60%以上。据统计,美国国民收入的50%和工业产值的58%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 科学技术本身不直接创造价值。 马克思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并不能直接创造出具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
2. 科学技术是推动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能够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相同劳动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这实际上是增加了价值量。
3. 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创造价值。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劳动。科技工作者通过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等活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们的劳动同样凝结在最终产品中,并创造了价值。
因此,认为科学技术取代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科学技术本身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它是推动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同样创造了价值,并推动着社会财富的增长。
三、 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科学劳动的*质和范畴的认识,正确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贡献,促进我国科技进步。
1. 深化对科学劳动价值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劳动的价值,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分配制度,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和积极*。
2.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学技术的价值只有通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得到体现。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和创造*,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中西科学会通的几点思考2
关于中西科学的讨论,争论颇多,究其因,多在对历史的基本预设与对科学的基本界定不同.笔者以为,无论是西方的或*的文化传统,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演化的,科学本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笔者就中西科学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简称为:"两条路"--认为人类科学从发展的全过程,即整体看是统一的,但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看,则有两大方向,两大主流."生成元"--试图以*周易"乾坤并建"的思想为系统科学的发展确立不同于原子论的逻辑起点."形而中"--揭示*古典生成论模型--*阳五行的基础是"有象无形"之"气",此与形而下的西方科学分属不同层面,是中西科学的根本差异之一.现将以上三观点集中归之于下,以冀同道批评.
浅谈对准确观测云的几点体会3
"云是天气的招牌",任何天气过程的到来都与云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从事地面测报工作的近十年中,我已经养成了值班与不值班都会不由自主地仰头看云的发展与演变情况.总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以对照和比较,并不断总结和积累了一些观测云的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对云识别的准确度,使自己的业务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对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及早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测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