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对父母的恩情呢,更应该倍加回报。"百善孝为先",这孝字,不一定要惊天地、泣鬼神;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点点滴滴。
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我就跟着外婆和妈妈去看望生病的太太。太太已经九十岁了,卧病在床,连翻身都十分困难。每当外婆和妈妈给太太洗头发时,我都会帮忙。梳头时,太太总是笑眯眯地说:"我最喜欢点点给我梳头了,她的力道刚刚好,就像给我做按摩一样。"听她这么说,我心里暖暖的,原来"孝"是这样的温暖。
渐渐地,我也学会了给太太按摩。每次看到太太的保姆竖起大拇指:"点点长大了,按摩做得真像个小老手!"我心里更是美滋滋的。原来"孝"还能让我成长这么多。
最让我难忘的是喂太太吃饭的情景。虽然肚子"咕咕"直叫,但我始终忍着饥饿,端着热气腾腾的五谷杂粮粥,轻轻地吹,生怕太太会烫着。等太太吃完*,又吃完饭,我才去吃自己的。虽然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但看着太太吃得开心,我的心里却是暖融融的。
休息时,我会推着太太的轮椅,带她到院子里散散步,看着她望着花草微笑。我还常常带她去看望她的老姐妹们,听她们说"当年之事"。等到她们说累了,我就会唱歌跳舞,逗她们开心。每当离别时,总是依依不舍。
这就是我的"孝":不惊天动地,却在日常里悄然生长。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阳光下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份"孝"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最温暖的爱,也让我在这份爱中慢慢长大。
百善孝为先优秀作文字2
古往今来,“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揭示了孝道在众多美德中的首要地位,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然而,历史长河中,真正能够践行这一美德的人却寥寥无几,许多人甚至因此而抱憾终身。
三国时期,名将夏侯惇在与敌*作战时不幸被箭射中右眼,曹*见状,亲手用针灸为其疗伤,彰显出非同一般的意志力和决心。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坚韧的心*才能做到啊!即便如此英勇的曹*,在面对真正的孝行时也自愧不如。就如董永,由于连年战祸,他失去了父亲,并因无力承担丧葬费用而被迫卖身于富豪家中以为奴。归途中偶遇一位自称无家可归的女子,二人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妇。随后,这位女子通过一个月内编织三百匹绸缎帮助董永赎回自由身,并告知他自己乃是天帝之女,因感动于董永的孝心而下凡相助。这段佳话流传千古,成为“董永卖身葬父”的美丽传说。
现代社会虽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人们对于父母的态度似乎变得冷漠。不少人沉醉于都市生活的灯红酒绿之中,忘记了远方那对日渐苍老的父母。当春节来临,也只是敷衍了事地打个电话或发条信息,未曾深思过父母内心的感受,以及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忧虑、遗憾与渴望。回想一下,母亲分娩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还有看到孩子降生时那份难以言表的喜悦,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子女无私的爱。而我们又何曾认真考虑过这些付出?
切莫等到想要赡养双亲之时却发现已来不及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要等到失去父母才惊觉自己行为带给他们的伤害有多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永远不应被遗忘。
百善孝为先优秀作文字3
孝顺,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融入血液与生活中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那份无言的默契与责任。从小时候起,我们便在点滴生活中学习孝顺,承载着这份文化的传承。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映照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民族的精神象征。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孝可能并不是用完美的方式展现出来,但这份孝心,却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去诠释,让它更有意义,而非沦为空洞的言辞。
孝,是父母一天辛劳之后,我们为他们端上的那杯热茶;孝,是当他们感到疲惫时,我们的一句温暖安慰;孝,是他们劳累一天回到家,看到我们端来的洗脚水;孝,是当他们看到我们在学习上逐步进步时,露出的欣慰笑容;孝,是我们向他们说出的那些让他们心生感动的话语;孝,更是我们健康成长,拥有强健体魄的身影,这本身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父母从不奢望我们能送他们多少昂贵的礼物,也不要求我们有多少财富,他们最期盼的,往往是当他们在低谷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个关心的电话;是在外求学时,我们能告诉他们一句平安;是当成绩单发下时,我们能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进步,哪怕偶尔失败,他们也会鼓励我们,支持我们,始终相信我们会变得更好。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未来。
父母辛劳工作、为家庭奔波,背后的初心是什么?是希望我们能够过得更好,是希望我们能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成长条件,是希望我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独当一面,成为他们的骄傲。
作为高中生,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去孝顺我们的父母。孝,不需要我们送上一堆昂贵的物品,更不需要我们拥有多少钱,而是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向前;每天回到家后,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给他们捶捶背,洗洗脚,聊聊这段时间的收获和感悟,这些就是对他们最深的孝顺。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更是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辛劳,用温暖的话语来关心他们,用进步的成绩来让他们欣慰。尽管我们无法将孝表达得无懈可击,但我们一定要通过行动诠释它,让这份传统美德永不褪*。
孝,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信念,是那份无声的爱与责任。
百善孝为先优秀作文字4
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深入人心,古人将孝道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足见其价值。然而,在时光的流转中,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因无法履行“孝”的责任,而心生遗憾,终生悔恼?
三国时期,著名的名将夏侯惇以其深厚的忠诚和刚毅著称。某次战斗中,他不幸受伤,左眼被箭射中。痛苦难忍的他,在毫不犹豫的情况下,竟然把左眼摘除并吞下,完全没有丝毫犹豫。这一行为不仅显示了他非凡的毅力,也反映了他对父母的无尽孝心。如此果敢和坚韧,曹*也不禁为之感到自愧不如,仿佛他对亲人的忠诚早已深植心中。
再看董永的故事,他的父亲因战乱丧命,董永为了给父亲安葬,忍辱卖身为奴。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偶遇一位哭泣的女子,女子自称无家可归,两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为夫妻。女子为董永编织了三百匹绸缎,最终将他从富豪家中赎回。女子告诉董永:“我是天帝之女,因为你的孝心,我被深深感动,特地下凡与你结为夫妻,赎你归来。”这段发生在战乱中的动人故事,便是流传千古的“董永卖身葬父”。可是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身边虽有先进的科技和资源,但却很少见到类似的孝行。如今,许多人不但无法做到像董永一样以身许父,甚至在父母需要关怀的时候,选择了忽视和冷漠,这岂不是令人痛心的现实?
在你纵情享乐、花天酒地的同时,有没有一刻想过家中的父母?当你连过年都只顾敷衍应付时,是否曾想过父母那带着期盼与愁绪的眼神?你是否意识到,父母的辛劳和无私奉献,是为了什么?他们生你时承受了怎样的痛苦,而你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他们生命中的骄傲与喜悦。而你呢?又有多少时候真心感激过他们,还是只知道抱怨,埋怨父母的苛刻与唠叨?
我们常听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哀叹,但为何要等到父母离世,才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疏忽和冷淡?正如古诗所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无时无刻不在,而我们是否也能以实际行动回报那份深沉的爱呢?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作文5
“孝”这个字虽然只有七划,却承载着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美德,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十分严格,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我能出人头地。他们常常用“百善孝为先”来提醒我做人的道理,教导我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给予了我无数的智慧和指导。
小时候的我总是天真无邪。记得有一年冬天,母亲患上了重感冒,向单位请了假,卧床休息。而我却还是像往常一样,执意要她送我去上学。面对我的软磨硬泡,母亲勉强地起身,背上书包,带我走出家门。然而,我并不知道那之后母亲的身体又会怎样。放学后,我欢快地走出校门,看到父亲焦虑的脸庞,心中感到不解。我兴奋地奔向他,但父亲却一言不发,默默地把我带到了医院。当我看到鲜红的“十”字时,心里猛然一震:是谁住院了?我暗自思索着,推开病房门,映入眼帘的是脸*苍白的母亲躺在床上的情景,那一刻,我恍若被什么击中了,所有的无知与懵懂瞬间消散。
经过这一场风波,父母开始更加注重教导我“孝”的重要*,而我也逐渐理解了这个字的沉重意义。多年后回想起那次经历,我心中难免涌起一丝愧疚。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应该如同他们所给予我的关爱一般。因此,自那以后,我们的家庭渐渐成为了“孝”的代名词,父母看着我一天天成长,心中充满了欣慰与骄傲。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那一刻的领悟,让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作文6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理解孝道的深刻,而我们呢?
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与父母的深厚情缘。婴儿时,我们在祖母怀里学会了蹒跚学步;在母亲的怀抱中,我们第一次发出了“妈妈”的声音;在父亲的眼神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读书、写字。直到我们成长为今天的少年,这一切都充满了父母、亲人无私的爱。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确实,若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哪还有能力去谈论其他的爱?《弟子规》里有云:“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三字经》中也提到:“亲友疾,*先尝。昼夜待,不离床。”王祥为了救母亲,忍受严寒卧*求鲤,最终感动天神,*破鱼出,故事至今流传,令人动容。古人尚且能做到这样的极致孝心,我们又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我们是否能为父母做一顿简单的早餐?能否为父母捶打一下劳累的双肩?看到父母那双粗糙的手,那渐生银丝的鬓发,以及额角深深的皱纹时,我们是否能心生一份感恩?当他们的背影已渐渐老去,是否还能常常回忆起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种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光匆匆,别等到失去时再感到悔恼。请记住,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作文7
在一个寒冷的星期六,我去县城游玩。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街道,路边的树木在风中瑟瑟发抖。我看见一个比我小几岁的女孩在路边捡着空瓶子,她的衣衫破旧,手在刺骨的寒风中显得紫红而粗糙。起初,我还以为她在向我讨钱,正准备掏出钱包,却听见她怯生生地问道:"姐姐,能不能把你脚下的空瓶子给我?"
我愣住了,疑惑地问她:"小妹妹,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要在路上捡空瓶子啊?"她抬起头,眼睛里闪着朴素的光芒,声音轻轻地说:"妈妈病了,我要赚钱给妈妈买*。"她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心头,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们为我付出的一切。
这些天,我看了一个叫《最美孝心少年》的心灵节目,里面的每一个孩子都让我感动不已。八岁的赵文龙每天都要为生病的妈妈买菜做饭,用卖塑料瓶的四元钱给妈妈买了肉,做了香喷喷的肉丸。他把最好的留给妈妈,却自己吃着不太好吃的部分。看着他和妈妈你来我往地推让肉丸的场景,我的眼眶湿润了。平日里,我总是嫌妈妈做的肉丸太硬或太咸,却从未想过妈妈做饭时的辛劳与不易。
节目中的邵帅、路玉婷、黄风等孩子们,他们或是在深山里背着书包为父母寻找*材,或是在寒风中推着车为生病的母亲守候,或是在雨中奔波为父亲寻找回家的路。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孝道,用最真挚的行动*着爱的力量。
我常常在想,作为子女,我们是否真的懂得感恩?是否真的懂得珍惜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是啊,"孝"字,是老子在上,子字在下。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懂得承担起做子女的责任。从今天起,我要向这些最美孝心少年学习,把"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作文8
*作为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赋予了我们深厚的家风家规。从古至今,每个家庭都有着自成一格的家训,铭记着长辈的期望和教诲。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深刻反映了家风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无论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是岳母刺字的教诲,家规家训不仅承载着家族对后代的期许,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美德。
我家推崇的家风是“孝”,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常常教导我,百善孝为先。这个家训不仅是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联系,提醒我们要时刻记住对父母的感恩与敬重。
前不久,姥爷因病住院,爸爸妈妈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住院期间,妈妈几乎每天都要去医院,细心照顾姥爷,给他擦脸、捶背、翻身,爸爸除了照顾我和送我上下学,还每天亲自为姥爷准备营养餐,送到医院。尽管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也从未抱怨过累。看着父母这样尽心尽力,我内心充满了敬意,同时也深感自己有责任尽力去做他们不需要再*心的事。放学回家,我会第一时间开始做作业,认真检查每一个细节,写完后收拾好书包;晚餐后,我会主动洗漱,尽快上床休息。虽然我能为父母做的事还很少,但至少不让他们再为我费心,这是我能尽的孝心。
虽然我们现在还年轻,孝心的表现方式可能很简单,但只要在学习上努力进步,在生活中尽自己最大努力尊敬长辈,我们便能成为一个有孝心、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百善孝为先作文9
百善孝为先
这几天,我们一家人总为“十一长假去哪里”这个话题发愁,特别是我——这个大病没有痊愈又好游山玩水的人。
“咦?我有了!”只见爸爸一拍大腿,喜上眉梢,“去哪儿?”我从椅子上蹦起来,凑到爸爸眼前“我们去灵峰望娘庙!”“咦?什么地方,听起来名字怪怪。妈妈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村子里发洪水,大家只顾着自己逃命,惟独葛洪背着自己的母亲逃跑。他背着母亲上了灵峰,想方设法地给母亲弄吃的,最后,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上天便让食物奇迹般地生长起来……
我一听,便愣住了。在洪水过后,哪有什么食物,而他却想方设法地给母亲找食物吃。灵峰山上,一片荒凉。葛洪随时都有被豺狼虎豹吃掉的危险,而他却把这些重重困难置之度外。面对肆无忌惮的洪水,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逃命,而是母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母亲看作了自己的一部分,不,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可见,葛洪是多么孝顺!
我不禁又联想到了自己。我觉得太不应该了。每礼拜,妈妈将要付出100元给我看病,每天又在时时刻刻惦记着我,我还变本加厉,每天缠着妈妈要新衣服穿,放假七天,还想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妈妈关心我的身体,不让我外出,我又嘴里念叨着妈妈不会赚钱。我后悔把那些话说出口!其实,妈妈那么辛苦地劳动着,还不是为了我的病能快点好起来,还不是为了供我读书吗?我惭愧万分!
百善孝为先啊!对了,我们将迎来又一个九月九——母亲节,我衷心地祝愿天下的母亲们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