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包含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关于可能*的探究,第二个是体验可能*大小的实验活动。在第一个活动中,学生对可能*的概念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但在质数和合数的区分方面,一些同学仍然存在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而在第二个活动中,由于部分同学没有按要求携带小正方体,导致只能使用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和为5到9的频率远大于和为2、3、11、12的频率。这一结果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迫切地想要解决为何会出现这样结果的问题。通过各种方法的探讨,包括列表法、算式和列举法,他们最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和为2、12的可能*为1/36,和为3、11的可能*为1/18,和为4、10的可能*为1/12,和为5、9的可能*为1/9,和为6、8的可能*为5/36,和为7的可能*为1/6。这一过程让孩子们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们的眉头舒展了,而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加深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相信对他们来说,这次学习的收获是巨大的。对于我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我也因此受益匪浅。

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概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2

《概率》这一章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对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发生地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反馈以及单元检测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演示试验来了解三种事件发生的可能*,能通过试验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和对两种概型进行简单的计算。本章的练习的正确率和单元检测及格率在前四章中是最高的,单元检测及格率达到了70%,相比前三章上升了近40%。

二、通过演示试验及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用生活事例加强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轻松且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应用数学解决了问题。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不但给学生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而且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运用了讨论发现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在知识的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具的缺乏导致学生不能亲自动手试验,由于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具,我只能自制教具,导致“转盘游戏”只能有我演示,学生观看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对不确定*体会不深,且由于本人自制教具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保证转盘能正常工作,使得学生对“转盘”游戏的理解大大降低,为此,我不得不通过口述在加课件演示重复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掷硬币”游戏中,由于要求试验次数较多,并需统计,学生对此游戏的兴趣不浓,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对全班同学试验结果统计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剩余时间不多,不得对“做一做”这个游戏压缩时间,让学生不做试验去思考得出结论。在“摸到红球的概率”这个游戏中,由于事前准备的乒乓球数量有限,在分组中每个小组的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好奇*很大,导致课堂比较的“乱”,但是效果还是不错,通过试验,学生能过掌握概率的计算公式。对于几何概型的试验——“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我只有通过课件演示给学生看,效果一般。

二、对于课本上读一读讲解的用“z+z”做掷硬币实验和小猫跳转实验,我们学校没有相应的“z+z”教学软件,学生无法体验,且乡下学生家庭基本无电脑,也无法体验。

总之,本章与他章节学习进行比较的话,本章的学习有一定得趣味*、通过学生能感受到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统计》数学课教学反思3

(1) 在本节课中,我们以复式条形统计图为重点教学内容,此乃建立在单式条形统计图基础之上。为了加深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扩展其应用,我们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素材进行统计活动。通过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并在数据分析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致力于加强他们对统计学概念的掌握。虽然我们选用了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作为调查素材,以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学生对该调查结果的分析并未达到我们预期的程度。这表明学生对此素材的“熟悉”程度并未带来预期的优势。

(2)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绘制方法的环节中,我曾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内容中。然而,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鉴于他们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以及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这种方式会给予他们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他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

(3) 我们注意到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紧凑,显得有些松散。无论是新知课程还是应用巩固,我们都沿用了“制图——读图——分析”的模式,缺乏新意。这可能导致某些环节出现“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并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另外,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组织和教学中的不足,导致在反馈教学方面存在“走过场”的感觉,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因此,在每个环节之间对纪律进行重整和组织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鼓励他们,并以吸引人的语言表达对他们当前表现的肯定,以激发他们对接下来学习的热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