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是杜牧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第524卷。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唐诗赏析

【注释】 ①刘三复:唐代润州句容人,官至刑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 ②横溪:据胡可先《杜牧诗辨伪》,指浙西横溪桥镇。 ③金马:此处指朝廷。 ④鸳鸯侣:指朝官班行。 ⑤玉珂:马勒上的贝饰,声音细碎。 ⑥锦帐:汉时尚书郎入直时所使用的锦制帷帐。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人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包括《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他擅长文赋,《阿房宫赋》为后世传世名篇。杜牧不仅是诗人,还涉猎*事、注释《孙子》,并精通书法,被称为“文名兼隽”。

关于唐诗三百首中刘长卿的《送灵澈》赏析2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品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远》杜甫唐诗赏析3

导语:《送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离别情写得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时孤寂的心境。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送远》杜甫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释】 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亲朋:亲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之关河也。” “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白话译文】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创作背景】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赏析】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