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磁现象 :
- 磁* :物体能够吸引钢铁、钴、镍等金属的*质叫做磁*。
- 磁体 :具有磁*的物体被称为磁体。
- 磁体的分类 :
- 根据形状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针形磁体;
- 根据保持磁*的时间长短分:硬磁体(永磁体)、软磁体。
- 磁极 :磁体上磁*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体的两端磁*最强,中间磁*最弱。
- 磁体的指向* :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旋转的条形磁体或磁针,在静止后总是有一个磁极指向南(南极,用S表示),另一个指向北(北极,用N表示)。
-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相同磁极相互排斥,异*磁极相互吸引。
- 磁体的* :无论磁体如何碎裂,碎片每一块都会形成两个磁极。
- 磁化 :当物体受到磁体或电流作用时,可能会获得磁*,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 钢和软铁都能被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而钢被磁化后,磁*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材料。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理想材料。
2、 磁场 :
- 磁场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这就是磁场。
- 磁场的基本*质 :磁场能够对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 磁场的方向 :物理学中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即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 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我们可以画一些带有方向的曲线,这些曲线叫做磁感线。关于磁感线的认识:
1. 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本身并不存在;
2. 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即为磁场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的方向;
3. 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而在磁体内部,磁感线的方向恰好相反;
4. 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越强的地方,磁感线越密集。
3、 地磁场 :
- 地磁场 :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因此在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这就是地磁场。
- 指南针 :小磁针的南极(S)指向南,北极(N)指向北。小磁针能够指示南北方向,是因为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的北极靠近地理南极,南极则靠近地理北极。
- 地磁偏角 :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与地理南北方向之间有一定偏差,这个现象叫做地磁偏角。最早记录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的学者沈括。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2
速度变化的快慢与加速度
1. 物体的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即末速度减去初速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
a = \frac{{v_t - v_0}}{{t}}
\]
2. 加速度的大小不是由速度变化量和时间决定的,而是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和物体的质量(m)决定的。
3. 变化量表示物体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之间的差值,计算方法为末态量值减去初态量值,反映了变化的大小或程度。
4. 变化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变化的大小,计算方法为变化量除以时间,反映了变化的快慢程度。
5. 当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保持均匀变化时,称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加速度是恒定的,即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6. 速度是描述物体状态的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速率的量。速度的改变量表示速度的变化幅度,而加速度描述这种变化的过程。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 s-t 图象(位移—时间图象)用来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该图象展示的是位移如何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但不反映物体的实际运动轨迹。
2. 在物理学中,图象的斜率 \( k \) 与角度 \( \alpha \) 的正切值(tan α)并不相等,因为这两个量的物理意义和坐标轴单位不同。
3. 在图象中,两个图线的交点代表物体在某一时刻相遇的时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 v-t 图象(速度—时间图象)用来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这个图象表示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是物体的轨迹。
2. v-t 图象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图象位于时间轴上方的部分代表正方向位移,而位于下方的部分代表负方向位移。整个过程中的总位移为各段位移的代数和,即各个面积的代数和。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3
1. 功的定义
(1) 功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就认为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位移在力的方向上的变化是做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 功的计算公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以及力与位移之间夹角的余弦值的乘积给出,公式为 \( W = F \cdot s \cdot \cos\alpha \)。
(3) 功的单位:在*单位制中,功的单位为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
(1) 恒力做的功 :根据公式 \( W = F \cdot s \cdot \cos\alpha \),当 \( 0 \leq \alpha < 90^\circ \) 时,\( W > 0 \) 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 \( \alpha = 90^\circ \) 时,\( \cos\alpha = 0 \),因此 \( W = 0 \),说明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当 \( 90^\circ < \alpha \leq 180^\circ \) 时,\( W < 0 \) 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
(2) 合外力做的功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公式为:\( W_{\text{合}} = W_1 + W_2 + W_3 + \cdots \)。
(3)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功 :通过动能定理,功的大小等于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即 \( W = \Delta E_k \),其中 \(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功体现了能量转化的过程,做功的过程必定伴随能量的转化,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转化。
3. 功与冲量的比较
(1) 功和冲量都属于过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而冲量表示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
(2) 功是标量,其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冲量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方向,计算冲量时需要事先规定正方向。
(3) 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之间夹角三个因素决定;而冲量的大小只与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两个因素相关。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一定时间内,力的冲量不为零时,力可能对物体不做功。
4.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1)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时间段内做的总功可以是正功、负功,也可能是零。
(2) 互为作用与反作用的摩擦力所做的总功,静摩擦力的总功可能为零,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可能为负,但不可能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