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送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家家。
译文: 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春风已将温暖带入屠苏酒中。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都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爆竹声:古代新年时放爆竹的习俗,驱逐邪恶,祈求新年平安。 屠苏:古代用来驱邪的*酒。 桃符:用桃木制成的符咒,贴在门上以辟邪保平安。
李世民《元日》
高轩映春*,深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风茂草秀,康道昌帝王。
继文鉴前轨,春*艳梅芳。
巨川思欲济,舟航寄人望。
译文: 高高的阁楼映射着春*,深邃的宫阁沐浴着朝阳的温柔光辉。
红墙飞扬彩*旗帜,翠帘映照着宝座上的珠宝。
我恭谨治理四方,垂衣驾驭八荒。
战士们在宫殿前列队,宫廷中传来丝竹和韵。
和煦的春风茁壮了万物,帝王的治理道路正欣欣向荣。
我将继承先贤的遗志,借鉴历代帝王的成功与失败。
春天又来到,绿草如故,梅花依旧艳丽。
我希望跨过巨大的河流,达到彼岸。
注释: 彤庭:红*的宫廷。 明珰:宝座上的宝石。 霜戟:寒冷的战争。 丹陛:朝廷。 长廊:华丽的走廊。 巨川:比喻困难重重的事情。
元日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2
元日(二首)
一首
朝代:宋代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轰鸣声中旧岁除,春风吹拂暖意入屠苏。
千家万户沐浴朝阳辉,家家户户换桃符辞旧迎新。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代用竹子烧制发出的爆裂声,后来演变为放鞭*。
一岁除:一年已尽。
屠苏:*酒名,正月初一饮用,祈求驱邪避瘟疫,保佑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正月初一贴在门上的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邪避鬼。
第二首
朝代:唐代
原文:
高轩暧春*,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译文:
高高的殿堂映照春日*,深邃的楼阁沐浴晨曦辉。
红彤彤的庭院飘扬彩旗舞,翠绿珠帘闪耀华光耀。
效仿古圣恭谨治天下,垂衣临朝八方平定安。
森森战戟排列丹陛旁,丝竹乐声回荡长廊间。
和煦春风吹拂华夏地,康盛帝道运途正亨昌。
继承先王文治遵礼法,借鉴历史治国保盛安。
春草依然沐浴昔日*,梅花依旧妆点去年妍。
有志渡过浩荡大江河,终需舟船相助才能安然行。
注释:
高轩:高大的殿堂。
邃阁:深邃的楼阁。
暧:温暖。
媚:沐浴。
彤庭:红*宫墙。
飞彩旆:彩绘的旗帜。
翠幌:翠绿的珠帘。
明珰:闪亮的珠宝。
恭己:恭谨而律己。
垂衣:无为而治。
霜戟:森森战戟。
丹陛:红*宫殿前的台阶。
丝竹:丝竹乐器。
穆:壮美。
康:康盛。
继文遵后轨:继承周文王的事业。
循古鉴前王:借鉴古代帝王的经验教训。
古诗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谁知道?3
公元753年秋,距离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载春光,李白漫游宣州,登临敬亭山。十年漂泊,尝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加深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孤寂之感。此诗正是诗人在自然怀抱中寻求慰藉,抒发怀才不遇之孤独与寂寥的心绪。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景,实则刻画了诗人的孤独:天际群鸟飞尽,仅剩一片孤云飘摇。一个“尽”字,写尽了物态的变化无常;一个“闲”字,描绘了云朵悠然自得,与诗人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以鸟儿的“动”反衬云的“静”,进而衬托出诗人心灵的空旷与寂寥。静中见动,动中显静,构筑了一个富有层次的境界。这种生动的对比,不仅烘托出诗人独坐沉思之久,更暗示了他在敬亭山的孤独与出神。
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与敬亭山的深厚情感。鸟云散去,天地间唯有诗人与敬亭山相依相望。“相看两不厌”,既写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又流露了他在人际交往中的失落与求而不得。
“相”“两”二字的叠用,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张力,将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结句中的“只有”,经过反复推敲,凸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特殊情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较于鸟云的远离,敬亭山的陪伴显得弥足珍贵。
诗的意境始终围绕着“静”的基调展开。虽然写景状物,但实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鸟云的飞去,山的静默,都映衬着诗人心头的孤寂与落寞。正如沈德潜所言,此诗“传‘独坐’之神”,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营造出一种令人心动的幽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