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简谐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的内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而编
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
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简谐运动是第八章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
本章后面各节内容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研究简谐运动规律时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的知识,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因此这
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科的课程标准,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教育等三个方面。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
(2)知道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
(3)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4)理解简谐运动中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5)知道在研究物理规律时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认识物理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简单实验的*作,及参与对简谐运动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其中所严格遵循的简谐美、对称美。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复杂的机械振动的要领,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为:
(1)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2)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点。
2.难点:
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定势*,他们习惯于分析恒力作用下物体的单程运动,对变力作用下来回运动的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难点为: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区分简谐运动中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分析物理规律的一定能力。因此,本节课从研究*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出发,去了解简谐运动的特点和理解其运动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为本章的学习打好铺垫。
虽然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仍然有限。因此,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和引导学生分析振动的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二、教法
1、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易调动学生积极*,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所以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增加感*认识,通过对生活中身边见过的振动实例加深
学生的切身体会。(所用仪器:*簧振子、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水槽、红*的小木块、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簧振子、吉它)。
2、由于*簧振子的振动时其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是动态变化的,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知识,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手段,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应用过程,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直观实验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
以直观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同的特征。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及回顾已学过的旧知识,积极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及提高自身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其特征。
请学生用吉它表演一小段演奏曲子,以优美的音乐进入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吉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吉它弦的运动,得出吉它弦在振动。
简谐运动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二)新课教学(28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各种振动的共同特点,得出机械振动的概念。
(1)、【演示】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下列物体运动的特点。
单摆摆球来回摆动、小木块在水槽中上下运动、*簧振子来回运动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它们的运动与前面学过的运动的不同之点就是运动具有往复*。从而引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振动的平衡位置的确定。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介绍的做机械振动物体,然后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其他机械振动的例子(如荡秋千、钟摆、喇叭的振动等),并让学生做使刻度尺振动的小实验,来加深对机械振动的理解。
老师指明机械振动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指出研究复杂事物的一般方法:即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研究振动时也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谐运动开始,再逐步深入了解较复杂的振动过程。从而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一、简谐运动
2、研究简谐运动特点
(1)、【演示】演示水平*簧振子的振动,引导学生认识*簧振子,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小球和水平杆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簧的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得多,也可以忽略不计)
(2)、通过对振子受力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使振子做往复振动的力是*簧的*力,及*力的方向和平衡位置的关系,即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从而引出回复力的概念。
(3)、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下面表格分析*簧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
分析振动过程时一定要注意按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顺序合理进行。先将平衡位置、左右最大位移处(具有对称*)的几个特殊点的各个物理量紧
抓不放,讨论清楚,填在新画表格里.在讨论了各特殊点的情况后,再过渡到其它各四分之一周期的各变化物理量分析,引导学生把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
变化规律填入表格中。并通过对表格的整体分析,定*了解各物理量的定*变化规律,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由于变力作用下
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比较难,老师引导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速度,不能太快,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要善于对学生及时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完成
表格后,提出两个问题:(1)简谐运动中引起运动状态变化的力具有什么特征?(2)简谐运动具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讨论分析,并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胡克定
律来得出回复力跟小球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的关系式:f=-kx,从而得出简谐运动的定义。这就完成了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分析振子连续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任意两点时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大小和方向)。
2、在平衡位置与最大位移之间找任一位置,分析振子每经过这个位置时,它的哪些物理量是定值?哪些物理量是变化的?
以上两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和体会简谐运动的对称美。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机械振动?
2、什么是简谐运动?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为使学生系统全面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合并完成两个表格所有的内容,并预习下节教材.
2、试从功和能关系研究简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五、板书设计:
(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用.)
一、简谐运动
一、机械振动
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简称为振动。
二、简谐运动
1、定义:如果物体所受的力跟位移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物体的运动叫做简谐运动。(f=-kx)
2、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重力》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位于北师大版物理教材的第七章第三节,是重要内容之一。重力作为最基础的力之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的受力分析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理解重力的概念,以及重心的含义。
掌握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理解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研究,是本课的重点。
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则通过插图、实验演示等方式将物理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解法则提供精确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三、学法指导要点
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如何主动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培养其研究常见力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复习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分析: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重力计算公式,进行演算和解题练习,加深理解。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提高教学效果。
翠鸟说课稿范文3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翠鸟说课稿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
【教学内容】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 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以及在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时,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表现了翠鸟的美丽和灵活。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又叫“叼鱼郎”。
出示课题(齐读)。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小结过渡。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识翠鸟的外形特点。
出示图片,谈谈翠鸟的外形特点。
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找出有关的词语。(眼睛、嘴、爪子、头巾、花纹、外衣、衬衫)
指名学生分享找到的词语,读一读。
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
板书:爪子(红*)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结过渡。
三、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翠鸟的动作怎样?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比较句子: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指导朗读。
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汇报讨论情况。
比较句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动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指导朗读。
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表达了翠鸟捕鱼的过程。
四、自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由读。
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峭壁上
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
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欣赏鸟类的图片。
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笔画一幅画。
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