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阐述了现金流量表附注的编制原因及方法。首先分析了编制附注的原因,包括财务信息的完整*、偿债与支付能力的评估以及现金流量与其他财务报表的关联*。其次,介绍了编制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具体步骤,包括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分析和填列,以及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方法。
正文: 根据财政部财会字1998〔10〕号文件的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现金流量表开始取代原有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虽然现金流量表的正表编制已有明确规定,《企业准则——现金流量表》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但对于附注部分的编制方法却鲜有详细说明,导致许多人对其原理和数据来源感到困惑。因此,笔者将根据个人经验谈谈对附注编制的一些浅见,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一、编制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原因 现金流量表的正表将企业活动分为经营、投资和筹资三类,动态地反映了现金流量的净增加额。而附注部分则主要涵盖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净利润的调节以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为何在已编制了现金流量表正表后仍需编制附注内容?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一定期间内资产或负债但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信息。这些活动虽然暂不产生现金收支,但可能在将来发生,例如长期应付款中的融资设备款和租金。
其次,企业的净利润按权责发生制编制,不能准确反映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为了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需要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以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
最后,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现金流量与其他财务报表的关系,需要通过计算资产负债表中现金账户的变化来静态地分析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化情况。
二、如何编制现金流量表附注 现金流量表附注包括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分析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付款、存货等项目,填写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部分。
其次,通过公式计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以反映现金的实际变动情况。
最后,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以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经营活动质量。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编制出完整的现金流量表附注,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财务分析。
基于工作底稿法研究现金流量表调整分录的编制规律2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指南和CPA教材介绍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主要是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在应用工作底稿法或T形账户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需要编制大量的调整分录,涉及项目多,分析工作量大。经济业务如果复杂繁琐,翻阅、分析账户记录工作量将进一步增加,在实践*作中,容易出现遗漏,数据准确*无法得到保证。在会计实务*作中,确定哪些项目需要调整并非易事,调整分录的编制方法也不易掌握,调整的程序又无规律可循,给企业的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无论在实务工作中还是在会计理论界,财务会计人员纷纷另辟蹊径,研究、寻找各种可替代或可辅助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如公式法、复式分录法、辅助明细账法、现金日记账法、日记凭证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使得工作底稿法或T形账户法在理论研究中无法深化和积极推广,导致其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基于时间、效率、成本、效果的考虑,无论是在会计实务还是在会计教学中,在编制现金流量表调整分录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律,以保证准确编制现金流量表,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现金流量表调整分录编制的研究也就成为必要和必需。本文仅以工作底稿法为基础,探讨现金流量表调整分录借贷名称、借贷方向、借贷金额的相关问题。
一、调整分录借贷名称的确定及调整次序
在采用工作底稿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必须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对每一项目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调整分录编制完成后必须全部过入工作底稿的相应部分,以保证有关数据的平衡关系和现金流量表的正确*。因此,调整分录的借贷名称应与工作底稿中的会计报表项目名称相互一致。换言之,调整分录的借贷名称应该是报表项目名称,而不是会计科目名称。
现金流量表包括主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主表部分依次反映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必须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的增减变动,涉及的项目主要包括利润表项目和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包括非现金等价物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购买与处置、固定资产的购建与处置、无形资产的购置与处置等,涉及的项目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资产项目和流动负债项目。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反映了企业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现金、发行债券、举借各种借款收到的现金以及为获得前期现金流入而付出的代价。涉及的项目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负债项目、长期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
综上所述,调整分录的借贷名称必须是报表项目。报表项目的调整次序一般应该先是利润表项目,然后依次是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等。
二、调整分录借贷方向的确定
按照工作底稿法的编制程序,编制调整分录前必须将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过入工作底稿的相应栏目,同时,还必须将利润表的本期数过入工作底稿利润表项目的本期数栏。以下以注会教材中工作底稿部分资料为例(见2006年注会教材现金流量表编制案例),分析说明调整分录的编制。
浅议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即使企业具有盈利能力,若现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进而削弱偿债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现金流量信息在企业经营和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日益受到企业内外各方人士的关注。
一、现金净增加额的作用分析
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首先应该观察现金的净增加额。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正常、投资和筹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现金净增加额越大,企业活力越强。换言之,若企业的现金净增加额主要来自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反映出企业收现能力强、坏账风险低、营销能力一般较强;若企业的现金净额主要来自投资活动,甚至是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增加的,则可能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削弱,需要处置非活动资产以缓解资金压力,但也可能是企业为了摆脱困境而调整资产结构;若企业现金净增加额主要是由筹资活动引起的,则意味着企业将支付更多的利息或股利,未来的现金流量净增加额必须更大,才能满足偿付的需要,否则企业就可能承受较大的财务风险。
现金流量净增加额也可能是负值,即现金流量净额减少,这通常是不良信息,因为至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会受到影响。但如果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且数额较大,而企业整体上的现金流量净减少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引起的,或者主要是由外部投资所引起的,这一般是因为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扩大生产能力或投资开拓市场,这种现金流量净减少并不意味着企业经营能力不佳,而是意味着企业未来可能有更大的现金流入。假如企业现金流量净减少主要是由于偿还债务及利息引起的,这就意味着企业未来用于满足偿付需要的现金可能将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变小,只要企业营销状况正常,企业不一定会走向衰退。当然,短期内使用过多的现金用于偿债,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二、对企业现金流量来源和现金流量用途及其风险*的分析
(一)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总额。这个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越强,财力基础越稳固,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越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从本质上代表了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等途径取得现金流,但企业债务的偿还主要依靠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二)企业偿付全部债务能力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债务总额。这个比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每1元负债由多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补充。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偿还全部债务能力越强。
(三)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活动负债。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四)每股流通股的现金流量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能力越强。
(五)支付现金股利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现金股利。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支付现金股利能力越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的每股股票就可以获取很多股利。股利发放与股利政策有关。假如治理当局无意于发放股利,而是青睐于用现金流量进行投资,以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股票市价,那么,上述这项比率指标的效用就不是很大,因此本比率指标对财务分析只起参考作用。
(六)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总额。其中,“资本支出总额”指的是企业为维持或扩大生产能力而购置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这个比率主要反映企业利用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维持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能力。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发展能力较弱。此外,该比率也可用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因为当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大于维持或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资本支出时,其余部分可用于偿还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