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遗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

2、学习动机

3、发展

4、*格

5、记忆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领域里的儿童的科学。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实验和调查。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遗传因素、b家庭环境、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知识,情感,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 )。

A. 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

A. 感知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苛勒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

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A. 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装修房屋 D.不怕见生人了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学习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分类)

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

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

4、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

5、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有什么特点?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2

眼泪的奥秘:一场探索情绪与解决问题的旅程

哭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呱呱坠地时的啼哭,到成年后面对喜怒哀乐时的泪水,哭泣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人生旅程。对于幼儿而言,理解哭泣背后的含义,学习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哭泣的情绪,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将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哭的奥秘》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幼儿认识哭泣,并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的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 从生活经验出发,揭开“哭”的神秘面纱

幼儿的认知发展建立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上。因此,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哭”这一现象入手,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表达对哭泣的理解。

1. 调查表:开启“哭”的探索之旅

活动伊始,教师借助幼儿先前完成的《哭的奥秘》调查表,引导他们回顾观察结果,并通过互动式提问,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前几天一起填写的《哭的奥秘》调查表吗?通过调查,你发现都有谁会哭呢?”

“你调查的人都在什么时候会哭呢?他们哭泣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初步感知哭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表达方式,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面对身体不适或心理波动时,都会通过哭泣来表达情感。

2. 深入思考:探究哭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在幼儿分享了调查结果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哭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为什么要哭吗?哭泣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感觉或变化呢?”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哭泣带来的生理变化,例如眼睛、鼻子、心脏的反应,帮助他们意识到长时间或频繁的哭泣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破坏好心情。这种将抽象的情绪与具体的身体感受相联系的方式,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二、 情景演绎,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单纯的说教难以引起幼儿的共鸣,而将抽象的道理融入生动的情景演绎中,则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内化。

1. 情景表演:引发幼儿共鸣与思考

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三个贴近幼儿生活的场景,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了不同情境下幼儿哭泣的原因和结果:

明明走路不小心摔倒了,感到很疼,于是就一直哭。

贝贝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感到很着急,于是就一直哭。

浩浩看到其他小朋友都不和他玩,感到很难过,于是就一直哭。

这些场景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因此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哭泣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如果不是,那应该怎么办呢?

2. 绘画表达:鼓励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鼓励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分别张贴在相应的问题情景下方。这种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更能帮助他们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

3. 分享交流:巩固幼儿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分享和交流,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逐渐形成积极面对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的意识。

2. 展望未来:鼓励幼儿积极面对生活

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哭泣。同时,也要学会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 活动延伸:将积极情绪管理融入日常生活

为了将本次活动的教育意义延伸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创设“情绪角”,引导幼儿学习识别和表达不同情绪。

开展“故事分享会”,引导幼儿从故事中学习积极的情绪管理方法。

设计“问题解决箱”,鼓励幼儿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并 gemeinsam mit 教师和同伴一起想办法解决。

通过将积极情绪管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从小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其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结语

《哭的奥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调查、思考、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哭泣,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不仅是一次关于情绪认知和管理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帮助幼儿建立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前班教师育儿心得3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前班教师育儿心得,欢迎参考。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爸爸妈妈?不单单是物质方面就可以了,宝宝教育方面是做一名合格爸妈的重要面,“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是上世纪的事情,现如今如何科学的育儿才是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下面两个例子讲的是幼儿园家长育儿心得,各位不妨参考下:

举例一:宝宝无理取闹时,不可心软改变立场

宝宝要什么东西时,如果是又哭又闹的话,不管这件东西是不是他很想需要的,这时候不能给他,给他的话是鼓励他,到后边哭闹成了一种武器。还比较小的时候带着宝宝到超市,看到卖糖果的摊子,赖在那里不肯走的,妈妈坚持不买,把在那里哭闹的宝宝拎了出超市,后边还有一次,是抓到一粒糖果要往嘴巴塞,妈妈反对,说没买单不能这样子,再到后来就不这样了,只是跟妈妈商量,买一些好不好,这个时候,买了会很高兴,不买也没很大情绪了。

举例二:以平常心对待宝宝的举动,反应不要过于激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如果宝宝现在吃饭的时候总是要喝水,好象是条件反射似的,之前吃饭过程中喝水,妈妈是反应比较大些,不让他喝,结果你越是制止他啊,他越要这样干,到后来妈妈装作没看见,他还会在喝完之后,跟我说,妈妈,你看我喝水了,目的是引起家长的注意。

如果你家的宝宝爱模仿妈妈在家里干活,妈妈一般都会制止宝宝动作,其实起不到什么效果,反而拿着工具在客厅里头挥来挥去。如果你家的宝宝以后再抄起家伙时,妈妈开始肯定了他,哎呀,你真棒啊,能帮妈妈干活了,宝宝听了这话,那真是太高兴了,还真象模象样的弄上一圈,然后把工具再放回原处。

举例三:如何处理好宝宝的情绪问题

有些宝宝只要妈妈或者爸爸在家,就跟妈妈(爸爸)又疯又闹的,非常的亢奋,中午连午觉也不睡了,人家说这是宝宝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宝宝在幼儿园太压抑了(妈妈的猜想),关于这一点,妈妈还真有点不知所措,有时候疯得太厉害了,妈妈爸爸就会制止,其实好象没什么效果哟,要试图引导宝宝,表达爱的方式不只停留在这一种。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教养员要灵活而机智的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

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作业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养员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养员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养员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养员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阿姨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防微杜渐,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有一次,当我和幼儿下课一起走的时候,一个幼儿突然伸手到我的衣袋里。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我就马上很严肃地告诉这个小朋友:“不要随便把手神到别人的口袋里。”幼儿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特别是喜欢模仿跟他们接近并为他们所喜欢的人的行为。我常常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幼儿。比如,坐的时候注意姿势端正,搬东椅子用完后要放回原来的地方,答应幼儿的诺言绝对实现。

因势利导,个别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

幼儿的*格特点各有不同,他们各有各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也往往不一样。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幼儿,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这个幼儿,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上作业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作业薄;吃点心的饿时候,让他来分碗筷。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

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我讲“小白兔”的故事,提问全班的幼儿:“小白兔是什么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阿姨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那个曾经胆小的幼儿,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