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对用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对图式加减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从一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课看小学数学教学的得与失
这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和改进。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和灵活*,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第一个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够掌握运算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但在第二个目标上,我引导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方面做得还不够,未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第三个目标,我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但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 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1. 课前复习: 我设计了多道整数四则运算的复习题,帮助学生回顾运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这个环节设计合理,衔接自然,效果良好。
2. 新知引入: 我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导入新课,并力求语言精准生动。然而,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环节出现了偏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提取的信息过于发散,与本课内容关联*不强,导致教学节奏被打乱。
3. 新知探究: 我通过让学生分别计算有括号和无括号的算式,引导他们发现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从而引出“一题多解”的概念。这个环节设计巧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没有充分利用“一题多解”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最优解法。
三、 教学反思与改进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 在利用情境图导入新课时,我应该设计更有针对*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关键信息,避免学生提取的信息过于发散,偏离教学目标。
2. “一题多解”要注重深度思考: 在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过程中,我应该鼓励学生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并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最优解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价值: 在讲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购物、计算身高差等,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分层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生动的数学课堂。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一课是小学生学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并掌握用分步计算解决复合乘法与加法、减法的问题。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他们思维直观,因此我在课堂上首先复习了他们已学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我创造了一个面包师傅烤面包的情景,提出了问题。这个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环境中理解问题的多样*,并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在教授新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作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新知识。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验和逐渐掌握学习思辨和技能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我通过绘制彩条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并明确解决方法。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技能。
不足之处在于,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会显得有些困难,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恐惧,他们不太擅长分析问题或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困难,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此外,我还会增加表扬*语言的使用,多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