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这几周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重要*和综合*。我的目标是确保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听取领导的指导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我将我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由于我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还不够熟悉,我在课堂上说得太多,而学生的发言较少,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受限,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作为教师,我应该更多地提问和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道理,并激发他们的主动*和兴趣。
二、在本节课中,我使用了图片和视频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分辨美与丑。然而,我发现内容上有些重复。我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引导,或者直接使用视频。另外,我可以将更多时间用在拓展维护国家名誉这部分,通过故事、儿歌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我应该更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三年级学生可能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自尊、名誉等词汇,我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理解并懂得自尊、自爱。我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图片引导,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最终让他们明白如何维护自尊、珍惜名誉。
总的来说,我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了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道理,激发思考,并享受学习的乐趣。
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2
《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内容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在这篇文章中,一位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一颗石子,水会溢出来;但如果放一条小金鱼,水却不会溢出。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纷纷回答,但伊伦娜不同意科学家的解释,她在妈妈的鼓励下进行了实验,最终找到了正确*,领悟了科学家的用意。
文章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说法并非绝对正确,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寻找正确*。这有助于将学生的关注点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而培养他们观察和探究世界的意识,鼓励实践和创新。
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是理解文章中的反问句,其中两个重要的反问句分别是:“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和科学家的最后一句:“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在处理这些句子时,我采用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通过重复读、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反问句的表达意思和效果。
其中,第一个反问句强调了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重要*,而第二个反问句则挑战了学生对科学家话语的绝对*信任。通过这两个反问句,文章引导学生明白想不明白的问题需要亲自去尝试解决,同时科学家的话也并非绝对可信。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多次阅读这两个反问句,与实际生活联系,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妈妈的话:遇到难题要亲自去试一试。最后,通过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学生们成功将文章的主题准确地表达在练习本上。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理解,通过实际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使语文课堂更为有效。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反思范文3
【1】今天讲了《回自己的祖国去》,主要目标是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过由于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如果单纯地让他们去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爱国,那种不惜放弃自己优厚待遇而为祖国做贡献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整篇课文中适时地采用了背景资料的渗透。比如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中美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尽快深入教材。在理解“总算盼到了”一处时,恰当地引入华罗庚是以往的背景资料很自然而有针对*,拉进了学生与当时华罗庚的距离,也就拉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再讲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的时候,我给学生对比了中美两国的居住环境,当问学生你想住哪处房子时,我课前没有想到学生有想注茅草屋的,所以此处我引导的有些不到位,可以看出我还是教育机智不够,以后还应努力。对于华罗庚一家登上船舷回国的心情也未理解透彻,还需在备课上下功夫!
【2】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提倡“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把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的体现。《回自己的祖国去》是一篇叙事文,它以对话为主,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满腔热忱尽显其中。可是由于文章的时代离学生较远,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情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于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如:“让学生学学华罗庚听到*解放的消息,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起来的语气喊喊:“*解放了!”说说“我们的祖国解放了!”“这一天总算盼到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练习中跟着华罗庚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华罗庚这种迫切归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深深感染了学生,此时学生已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了情感,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