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磁铁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之处在于它是他们日常玩乐中的玩具;陌生之处在于他们对于磁铁的了解仅限于此。

在本课时教学设计中,我旨在解决这一矛盾,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教学反思

优点: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我通过游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询问“如果你有一块磁铁你会如何玩?”的问题,由他们自行提出想要探索的问题。同时,我贯穿始终地以“游戏”替代“实验”一词,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二、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引导其自主探索

1. 收集事实

首先,我让学生自行探索可以用磁铁玩哪些游戏,并观察提供的材料。随后,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法,并记录结果。

2. 整理事实

当学生填写记录单后,小组成员共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例如,通过第一个游戏,他们发现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均为铁质,而未被吸引的物体并非铁质。通过第二个游戏,他们发现隔着薄物体时磁铁仍能吸引铁质物体,而隔着厚物体则无法吸引。

不足:

一、时间分配不合理

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足,导致收场仓促。

二、课堂处理不够灵活

例如,当学生提出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用磁铁吸引时,我未能给予充分肯定和让其实际尝试。当有一组学生发现隔着薄物体能吸铁隔着厚物体不能时,我急于引出磁铁隔物吸铁的概念,而忽视了这一发现的重要*。如果我给予充分肯定并追问其他小组的发现,学生的主动探索兴趣会更加浓厚。

科学《磁铁有磁*》教学反思2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磁铁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是学生课余时的玩具,不熟悉是因为学生平时只利用磁铁玩耍。虽然玩耍过程中也有一些认识,例如磁铁可以吸铁钉和文具盒、把铁钉放在桌子上,可以通过桌下的磁铁控制铁钉等,但对磁铁的了解仍十分浅显。基于这些考虑,我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回首这节课,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优点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再拿出他们平时玩的磁铁,询问他们想不想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即本课要体现的科学概念。整节课没有出现“实验”二字,而是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1、收集事实。首先让学生自己说用一块磁铁可以怎样玩游戏,并观察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几种金属,为后面的整理作铺垫。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两种玩法放手去玩,同时将游戏结果记录下来。

2、整理事实。同学们填写完记录单后,小组成员之间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整理。例如,第一种玩法后,学生们将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开放,发现被磁铁吸引的都是铁质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都不是铁质的,得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这一事实。而在第二种玩法结束后,学生通过将游戏后磁铁隔着物体吸引的物体进行整理,得出隔着一些薄的物体能吸铁质的物体,而隔着厚的物体不能吸铁的事实。

不足

这节课存在两点不足:

一、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草草收场。

二、课堂处理不够灵活。例如,学生最初汇报想把物体放在水中,再用磁铁吸时,我应该给予肯定,并允许他们也玩一玩。而当有一个小组发现隔着薄的物体能吸铁隔着厚的物体不行时,我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激励*的评价,再追问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样,学生的其他发现就会一一展示出来,学生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他们*探究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电磁铁的磁力》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电磁铁的磁力》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课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内容,课本上分为电磁铁的磁力(一)和电磁铁的磁力(二)两课,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将两课的内容综合合并为一节课。在完成第一次授课以后,有很多值得我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反应十分迅速,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紧跟了我上课的节奏,因此一堂课上下来,过程相当流畅,我以为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当教研组老师们一起研讨时,回过头细细想来,我发现我这堂课还是有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教案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还要再进行改进,尤其教学目标要清楚本节课的几个知识点,评价任务应该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

其次是教学过程,可将板块1的课堂回顾和板块2的图片导入整合,甚至可以联系前一节课制作电磁铁时测试发现吸引大头针个数有多有少制造疑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筛选,学生有的时候思维天马行空,提出的问题可能价值不高,或者难于探究,这时候要选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再进行接下来的假设。在学生分组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时,我在上课时,事先在给学生分实验材料时就已经替学生安排了他们要探究的因素,但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因素进行探究的做法显然对学生的关注更高,对课堂上没有小组选择某一因素这样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时,需要教育机智,鼓励学生和我一起挑战一下该因素。

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分别让汇报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互相提出要求,如:“你对同学们有什么要求?”、“大家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其他学生可能就会要求汇报的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晰;而汇报的学生则会要求其他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听取汇报。通过这一环节以期达到更好的汇报效果。当然,在学生分不同因素实验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在汇报时先在实物投影下演示,再说明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两种因素都有所发现。

对于教材最后的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的部分,这是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在课堂上是有必要出现的。此时再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图片,由此引入制作强力电磁铁更为恰当。若时间充裕,可让学生利用课上已有材料尝试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当时间紧迫时,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课后尝试做一个强力电磁铁。借用周校长的比喻,上好一堂课就像开车,有起步有加速也有刹车,我们要学会刹车,一节课刹车要刹得住。尤其是作为新教师,在上一节课时,由于时间节奏把握不好,往往一节课上不完,这个时候就要求收放自如,能在合适恰当的地方结束本节课内容。

我们教研组一起对我本节课的研讨,让我受益匪浅,上了一节课自我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一起研讨时,往往能发现我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上出一堂优秀的课就像打造出一把好剑,需要经过不断的敲打、淬炼,才能让打出的“绝世好剑”熠熠发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