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渡船》。谁有乘坐过渡船的经历?
(四五名学生举手)
教师: 小明,你在什么地方乘坐过渡船?
学生: 去我舅舅家,要经过六里港,那里没有桥,只能乘渡船才能过去。
教师: 你能描述一下渡口的情景吗?
学生: 六里港的河水滚滚东流,两岸渡口一片繁忙景象。载满行人和车辆的渡船刚离开这边渡口,对岸河滩上就已经有人在等待过河了。
教师: 由此可见,渡船一会儿由这边横渡向对岸,一会儿又由对岸横渡向这边。
(大家点头赞同)
教师: 课文最后倒数第二句是怎么写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 “直到人们在河堤上快转弯了,最后再回头望一望,还能看到渡船仍然停在河边。”
教师: 这里的渡船为什么“停在河边”?难道没有人要渡河到对岸去吗?
学生: 不是。
教师: 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 课文第12段写道:“对岸渡口,有几个人正从堤上走下河滩来。”说明有人要过河。
教师: 你们想象一下,这几个人过河去干什么?
学生: 有的可能是赶着进城。
学生: 有的可能是去看亲戚。
学生: 有的可能是回娘家。(笑声)
学生: 有的可能是去借书。
……
教师: 可以肯定的是,过河总是有事要办。那么,这几个人为什么不要求船工赶快把他们渡过去呢?
学生: 因为船上有病孩。
教师: 他们怎么知道船上有病孩?
学生: 他们看见陈大夫正在给孩子搭脉。陈大夫他们肯定是认识的。
学生: 他们肯定想,自己的事虽然重要,但不如给孩子看病重要。
学生: 他们可能认为,与救人相比,自己的事微不足道!
学生: 他们还可能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
教师: 总结大家的意见,可以这样说吗:这个生病的孩子,先得到一同渡河的人的关心,后来又得到等待渡河的人的关心。真是“一人有难,众人关心”啊!
[评析]
这个教学片断巧妙地结合两个部分:一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渡口渡船的情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末了第二句,想象待渡人的种种情形。这样,就由渡船内引向渡船外,由同渡的人延伸到待渡的人,得出了“一人有难,众人关心”的结论,深化了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显然,由于教师的匠心独运,注意拓展,使学生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年级《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2
《摄影师》这节课的故事并不复杂,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体验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以下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段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片段一:
老师:请大家一起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思考一下“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学生:在这里,“吩咐”指的是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老师:没错!那这是为什么呢?再读一下课文,想想,然后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我认为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学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像个孩子,所以才会配合小男孩。
老师:说得很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会这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引导他们揣摩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段二:
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然后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老师:谁能来读一读?(学生朗读)
老师:读得很好!为什么这样读呢?
学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老师:确实如此。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特别希望小男孩再来呢?
学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老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记者来是为了宣传高尔基,但他对此不感兴趣。小男孩来是为了学习和班级墙报,所以高尔基热情接待了他。如果小男孩没有拍到照片,他肯定会失望,所以高尔基希望他再来。
学生:不仅小男孩会失望,班里的同学也会。高尔基不想让他们失望,所以他希望小男孩再来。
老师:没错!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可见一斑。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小男孩会再来吗?
点评:通过朗读体验,引导学生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阅读中想象,让这种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修订版大纲强调了“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在这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一)通过分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草船借箭》课文片断赏析3
【教例】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生: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师:(一愣)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特点。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特征,好吗?
(学生默读、思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促狭。(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评析】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原意是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朗读中,那单调的某某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一随机应变之举,除了达到原来目标外,起码还有三得:一是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或直或曲的表露,从而加深了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个*和才干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明白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该怎么处理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是补充训练,使学生对如何运用好提示语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符合人物的地位、个*和办事目的以及所处环境,为学生作文中恰当用好提示语作了很好的指导。这真是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