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这是一首描绘思妇对远方游子的怀念之情的诗。自古以来,入选这部《古诗十九首》的诗家们都将它列为首篇。关于这首诗是哪一类型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颇有分歧,有的认为是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是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综观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将其认定为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更为合适。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找出路,不得已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谋取一官半职。这些外出宦游的“游子”长时间在外,家眷不能同行,双方难免生出浓浓的伤离怨别之情。而其中应尤以思妇的思念之情最为强烈,因为游子在外,虽然也有思念的情愫,但为了生计和仕途,他们要终日奔波,思念之情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却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的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意译】:

离开了我,你不停地走啊不停地走,

我和你虽然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被永远地分离!

现在,你和我相距万里是多么地遥远啊,

好象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头!

路途是多么的艰险而且又是那么的遥远啊,

我和你之间今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

北方的马儿总是依恋着北风奔跑嘶鸣啊,

南方的鸟儿做巢也总是向着南方的树枝。

你和我分别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啊,

思念你啊我日见消瘦连衣服也宽松了不少!

飘荡的浮云遮住了太阳啊,

远行他乡的游子顾不得回家。

思念你使我变得衰老了啊,

岁月飞逝又是一年!

唉!这些伤心的事都不要说了啊,

只希望你和我都努力加餐各自保重吧!

《古柏行》译文及赏析2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⑴,柯如青铜根如石⑵。

霜皮溜四十围,黛*参天二千尺⑶。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惜⑷。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⑸。

忆昨路绕锦亭东⑹,先主武侯同閟宫⑺。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⑻。

落落盘踞虽得地⑼,冥冥孤高多烈风⑽。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⑾。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⑿。

不露文章世已惊⒀,未辞翦伐谁能送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⒂。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⒃。

注释

⑴成都的武侯祠附在先主庙中,夔州的孔明庙则和先主庙分开,这是夔州的孔明庙。

⑵这句写柏之古老。柯,枝柯。

⑶此二句写柏之高大,是夸大的写法。霜皮,一作苍皮,形容皮*的苍白。溜雨,形容皮的光滑。四十围,四十人合抱。

⑷这两句是插叙。张上若云:“补出孔明生前德北一层,方有原委。”按意谓由于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不加剪伐,故柏树才长得这般高大;柏树的高大,正说明孔明的遗爱。际会,犹遇合。

⑸这两句再承三四句极力形容咏叹柏树之高大。赵次公云:“巫峡在夔之下(按当言东),巫峡之云来而柏之气与接;雪山在夔之西,雪山之月出而柏之寒与通,皆言其高大也。”宋人刘须溪认为云来二句当在君臣二句前,君臣二句当在云来二句后(仇兆鳌把这四句倒置,就是依据刘说的),实太生观大胆。因为这样一来,似乎是通顺些,但文章却显得乎庸没有气势,所以黄生斥为“小儿之见”。——以上是第一段,是咏古柏的正文。

⑹此下四句宕开,以成都古柏作陪。杜甫是前一年才离开成都的,所以说忆昨。杜甫成都草堂紧靠锦江(《杜鹃》诗:“结庐锦水边。”),草堂中有亭(《寄题江外草堂》诗:“台亭随高下,敞熬当清川。”),所以说锦享(严武有《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诗)。武侯祠在亭东,所以说路绕锦享东。享,一作“城”。

⑺先主:指刘备。閟宫,即祠庙。

⑻仇兆鳌注:“郊原古,有古致也。卢牖空,虚无人也。”窈窕,深邃貌。

⑼落落:*不苟合。

⑽此下四句收归夔州古柏。是说夔州庙柏生在高山,苦于烈风,不如成都庙柏之生于平原。落落,出群貌。因生在孔明庙前,有人爱惜,故曰得地,但树高招风,又在高山上,就更要经常为烈风所撼。冥冥,高空的颜*。

⑾不为烈风所拨,似有神灵呵护,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日造化功。正因为正直,故得神明扶持,二句语虽对,而意实一贯。——以上是第二段。由古柏之高大,进一步写出古柏之正直。

⑿这以下又宕开,借古柏之难载,以喻大才之难为世用。《文中子》:“大厦之倾,非一本所支。”古柏重如丘山,故万头牛也拖不动。

⒀不露文章:指古柏没有花叶之美。

⒁此二句中有着杜甫自己的影子。古柏不知自炫,故曰不露文章。古柏本可作栋梁,故曰未辞剪伐。这就杜甫为人来说,即不怕牺牲,与“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正是一副心肠。送,就木说,是移送:就人说,是保送或推荐。

⒂柏心味苦,故曰苦心。柏叶有香气,故曰香叶。这两句也含有身世之感。

⒃结二句吐出本意,但材大二字仍包括吉柏在年。在封建社会,一个真正想为国家*作点事的人,是并不为统治者所欢迎的。古来,是说不独今日如此,从古以来就如此。——以上是第三段。[2—3]

译诗:

在那孔明庙前,有一棵古老的柏树,树干坚挺如青铜锻铸,树根深埋如磐石坚固。滑润的树皮如披秋霜,包裹着四十围的精壮树干,青黑的树叶连接浮云,看去足有两千尺高度。当年的君臣遇合,实在是时逢良机,而今这庙前的树木,还被人们珍惜爱护。云雾从那长长的三峡升起,与这古柏的灵气相连。月光将那皑皑的雪山照映,与这古树的清寒相通。回想起我在成都草堂,绕道去往锦亭的东边,哪里有一座祠堂,将先主和武候一同供奉。祠堂前的柏树高大雄健,在荒郊原野上显得那么久远,祠堂内院落幽深,彩绘的门窗沉寂空蒙。

这庙前孤独的古柏啊,虽然占据着优越的地势,*高耸于苍穹,却要抗击不断吹袭的大风。它能挺立至今,当然是天地神灵的护佑,它的正直禀*,本是大自然的功力无穷。支撑将要倾颓的大厦,正需要如此的栋梁啊,一万头牛来拉它都很吃力,这古柏如山丘一样沉重。即使它的文采深不显露,也足以让世人惊叹,虽然它甘愿被*削斧劈,又有谁肯将它运送?一片苦心啊,又怎能免遭蝼蚁们的咬蚀,那清香的枝叶啊,却曾经为鸾凤蔽雨遮风。气节高尚的志士仁人啊,也不必为此怨恨嗟叹,自古以来的伟大人材,总是难得被世俗所用!

译文

孔明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枝干*如青铜根柢固如盘石。

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青黑*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

刘备孔明君臣遇合与时既往,至今树木犹在仍被人们爱惜。

柏树高耸云雾飘来气接巫峡,月出寒光高照寒气直通岷山。

想昔日小路环绕我的草堂东,先生庙与武侯祠在一个閟宫。

柏树枝干崔嵬郊原增生古致,庙宇深邃漆绘连绵门窗宽空。

古柏*高耸虽然盘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

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

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年也难拉动。

它不露花纹彩理使世人震惊,它不辞砍伐又有谁能够采送?

它虽有苦心也难免蝼蚁侵蚀,树叶芳香曾经招来往宿鸾凤。

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怨叹,自古以来大材一贯难得重用。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和《夔州歌十绝句》当为同时之作。杜甫年轻时便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然而一生郁郁不得志,先是困居长安十年,后逢安史之乱,到处漂泊。48岁后弃官,携家随*逃难,曾一度在夔州居住。此诗即是杜甫54岁在夔州时对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的咏叹之作。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段,以古柏兴起,赞其高大,君臣际会。“云来”十句为第二段,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庙的古柏,其中“落落”两句,既写树,又写人,树人相融。“大厦”八句为第三段,因物及人,大发感想。最后一句语意双关,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的感慨。

这首诗借古柏以自咏怀抱,正意全在未一段,此诗对偶句特多,凡押三韵,每韵八句,自成段落,格式与《洗兵马》极相似。

全诗比兴为体,一贯到底;咏物兴怀,浑然一体。句句写柏,句句喻人。言在柏,而意在人。前八联十六句通过对古柏的赞誉,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抒发了自己愿意像诸葛武侯一样报效朝廷的理想。在这里,句句写古柏,句句喻诸葛,句句又隐含着诗人自己。古柏的高大坚强,雄劲飞动,古朴厚重,正是诗人敬仰的武侯的品格,也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心肯。

在杜甫看来,诸葛武侯之所以能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建立不朽功业,是因为君臣相知、相济。“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这看似写景、叙事,实在抒情,是在背后抒发自己不能为当时朝廷理解重用,满腹的学问不能发挥,难以报效朝廷的感叹。

如果说前八联还只是在赞赏武侯的同时暗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悲哀和感叹,那么后四联八句则在曲尽体物之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将古柏与自己紧紧连在一起,句句写古柏,又句句写自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材大难用的愤慨。以大厦将倾暗喻国家的危机,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然而大木重于丘山,万牛都因不能拉动而回首去看,暗指国家危亡之际贤能却得不到任用,这与武侯和刘备的君臣际会正是天壤之别。

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像古柏一样朴实无华,不以花叶之美炫俗,英采自然外露,使世人惊异,愿意不辞剪伐,陈力于庙堂,但没有人能把它送去。古柏心苦,却不免为蝼蚁所伤;柏叶余香,乃为鸾凤所喜。而自己的怀才不遇正是像这古柏一样。诗人最后终于发出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浩叹。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段,以古柏兴起,赞其高大,君臣际会。“云来”十句为第二段,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庙的古柏,其中“落落”两句,既写树,又写人,树人相融。“大厦”八句为第三段,因物及人,大发感想。最后一句语意双关,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之感慨。

《年少行四首》翻译及赏析3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这两句是说边塞将士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壮志:河湟之地未收复,就不想望乡回家的事。意同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豪情满怀,语意铿锵,国志向,英武形象,尽从两句道出,感人至深,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出自令狐楚《年少行四首》之三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咸阳,秦的都城,这里指唐代京城长安。

河湟:指河西、陇右一带地。安史乱后,为吐蕃所侵占,曾沦陷数十年。

参考译文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赏析

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