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穷”爸爸的育女心经
我女儿出生那年,我创业成功;在她两岁时,世纪之交,我从巅峰坠落谷底,彻底破产,一贫如洗。从此,我搬到城市角落,闭门读书,与妻子相濡以沫,教育女儿,享受天伦之乐。
幼年时,我们家规很严,棍棒之下,乐趣寥寥。看着我那天真烂漫、渴望学习的女儿,我不忍心让她重蹈我的覆辙。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变无中生有,创造条件,尽力为女儿营造一个充满活力、轻松舒适、娱学相宜的家庭环境,激发她的情绪,让她自由发挥兴趣,建立自信,从中挖掘她的潜能。
我认为,枯燥的理论和时髦的口号不如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建立,不正是从平凡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中构建起来的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将特别注意,让小朋友养成好习惯。‘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她的含义。……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叶圣陶教育文集-如果我当教师》)
今年,我的女儿五岁了,她聪明活泼,机灵好学,待人彬彬有礼,喜爱童话故事中的美好事物,主动接触运动、绘画和英语,彩笔和儿童英语磁带是她的好伙伴。当然,她也有缺点,但她会努力克制,即使犯错,也会知错能改,道歉认错。我没有别的特殊方法,只是教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就像温室中的花朵,是父母的心头肉,爷爷奶奶的眼珠子,物质生活优渥,教育投资似乎非得花钱不可。从出生开始,父母们就为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煞费苦心。各类媒体关于“天才”“神童”成功之路的报道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世界各国的早教经验也深受年轻父母的青睐,争相模仿。
卡尔·威特、蒙台梭利、铃木镇一、井深大等早期教育先驱已经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架起了桥梁,点亮了明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是幸运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早期教育与财富无关,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理*的关怀和为孩子所做的实际行动。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2
摘要:这本书让我打破了原有的固化认知,比如过去我习惯*地精打细算,但书中指出,这种做法恰恰是穷人思维的表现。穷人把目光局限于金钱本身,而富人则更注重财富积累的过程。穷人为省几块钱可能在手机上耗费大量时间争抢优惠,却忽视了时间成本的损耗;而富人会权衡利弊,愿意为节省时间适当增加开支。
近期,我为了节省开销,在拼车软件上选择顺风车选项,结果每次都要多花费半小时来运送顺路乘客。在购物方面我也控制得很严格,完全没理会父母的建议。父亲多次教导我要"转变思路,重视创收而非一味省钱",母亲也曾苦心劝导我学习会计知识,无论是否从事该行业,相关技能都大有裨益。
现在看来,书中所言与父母的教诲不谋而合: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揭示真知灼见。毕竟他们的人生阅历更为丰富。
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如果不持续学习,人就会像井底之蛙,局限于狭隘的认知中。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能拓宽视野,避免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箴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它提醒我们:要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知识,培养理财能力。在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穷人与富人在思想观念上的本质区别:穷人为金钱疲于奔命,而富人则超越物质追求,在事业发展中实现财富的积累。
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引导我们突破固有思维模式,重新审视"钱与财富"的关系,值得细细品味。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3
我们通常将拥有巨额财富或在某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闻名的人称为成功人士。实际上,成功人士在我们的生活中属于罕见案例。不过经过深思,当今经济繁荣的时代,想要将生活水平降至贫困状态也并非易事。因此,大多数人往往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这种现象类似于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曲线。
这本书和其他书籍一样,并不会直接把你转变为成功人士或带你进入富豪行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增进对财富的理解,引导我们更明智地运用投资手段来提升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来看,货币并没有固有的意义,它只是一个衡量价值的工具。随着时间的发展,货币的功能已扩展到多个层面。其金融特*使其能够用于不同时间段的价值交换。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应当及时享受劳动成果。这是因为生命的长度具有不确定*,持续的储蓄而不消费并非明智之举。同时,运用资金进行跨期投资以求得更高的收益,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还能增强抵御潜在风险的能力。比如健康问题和意外事故随时可能出现。此外,通过投资于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这些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基础。
所有这些策略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同时,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持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丰富了内心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