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招教师教学反思2
大班的孩子们十分可爱,同时也充满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瞬间。在教《你的名字叫什么》这首歌时,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前两句“你的名字叫什么”,但当到了第三句“我叫×× ×(× ×)我叫×××(× ×)”时,有些孩子就开始感到困惑了。一开始,我让他们按照节奏念出自己的名字,经过一两遍后,我开始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名字按照节奏唱出来,比如像这样:“我 叫 李晓 明(王洪)”。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歌曲,我采用了让他们站起来,并用歌声进行对话的方式。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歌唱过程中,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有意识地按照节奏报出自己的姓名;最后,孩子们竟然把“你的名字叫什么”唱成了“我的名字叫什么”,这让我不禁哭笑不得。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歌曲的理解和反应程度并不一致。尽管有些孩子能够积极参与,但大多数孩子似乎对于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名字和理解歌词的要求感到困惑。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需要进一步改进我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进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元化的方法,包括更具互动*的活动和更个*化的指导。通过引导孩子们互动和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我希望能够激发出更多孩子的兴趣,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节奏。
此外,我还将重视课堂语言的设计,确保用词精准清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明确理解我的教学意图和要求。通过这些努力,我期待能够改进我的教学效果,让更多的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
人生短暂,真正的知音却难以寻觅;在云烟散尽的岁月中,佳话能够传颂千载。*文化中,对纯真友谊的描绘尤为深刻和形象,而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无疑是这一主题的经典阐释。《伯牙绝弦》讲述了那段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其中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动容。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设立了几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课文。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其次,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课外资料,掌握词句的意思,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最后,通过对这一经典故事的学习,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而《伯牙绝弦》篇幅简短,文字流畅且字义古今相差不大,便于学生通过注释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紧扣课题和课文的结尾部分,深入理解“伯牙”为何要“绝弦”,以及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作“知音”。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会明白,当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之时,钟子期能够准确感受到他的内心情感,总的来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此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然而,当钟子期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伯牙的心意,伯牙于是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会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探讨“志”和“念”的含义,以及“哉”和“兮”这两个语气词的用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意。
其次,要适当拓展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技必然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不仅能表达高山流水的景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通过仿照课文的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例如:“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伯牙琴技的高超,还能感受到钟子期的“善听”,他确实是伯牙的真正知音。这种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的深层意义。
在理解伯牙为何会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朗诵了相传伯牙为子期作的一首短歌,并配以二胡曲《长相思》。凄凉的音乐与这首短歌的歌词相得益彰,歌词写道:“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这一曲折动人的音乐与歌词,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到伯牙对子期深厚的感情和失去知音后的痛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感,还能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与文学作品的深层联系。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伯牙绝弦》的内容,还能通过对故事的深刻理解,体会到真正的友谊和文化的精髓。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念,并将这种深厚的情感融入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