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文化人物,以其所著《论语》成为千古流传的智慧宝典,至今广为人知,影响深远。

《论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典雅,外壳呈鹅黄*,厚重的质感让人一眼便爱不释手。封面上方用宋体字写着“论语”二字,下方写着“孔子的智慧”,并配有一幅山水画,令人心生喜爱。翻开书本,浓郁的油墨香气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早已渴望拥有,而它正是妈妈从书店特地为我挑选的。

《论语》读书笔记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深意,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两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我要取其善者为我所用,对于不善者,我则以之为镜,反观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缺点,如果有,就要及时改正。’”这句话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关键是我们能否汲取他人的长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人*论》读书笔记2

大概和很多读者一样,觉得第一卷论知*非常难读。作者休谟从观念和印象——知觉的两个方面,论述了观念的起源,印象重现的两种方式——记忆和想象,关系,样态和实体。

第二章论述时间和空间观念,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可分*,他采用数学方法,假设将时间放在数轴上,相邻时间点之间不重合,而由点观念组成的线观念,点与点之间却可以重叠。因为点被规定为没有大小、厚度、颜*。

我们终究必须满足于经验。不然很多事情无法解释,无法存在和成立。

在看到空间与时间观念的其他*质时,有些看不下去。于是跳过了反驳,直接看论知识。

其中又一次提到了哲学的七种关系,然后作者开始对因果关系、同一关系、以及时空中的位置这三种不由观念所决定的关系进行说明。

因果关系这一部分应该看懂了,首先是因果关系有前提条件:接近关系(因果之间是有联系的)和接续关系(因先于果)。其次,作者开始反驳三个关于论证原因的必然*的命题。(原因的必然*是指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这是一个哲学一般原理。)他的论证确实很有道理,这个命题没有直观确实*,也没有理证的确实*。我们的全部观念都是印象复现而来的。一切确实*都来自观念的比较。因为原因和结果的观念是各别的,因此结果观念可以单独存在。第二个论证是:如果任何一个事物缺乏一个原因,那么它就是产生出自己来的。这个论证显然已经将论题先行置入了,即承认必然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它自身。这个错误的矛盾之处也在于“它”先于它自己而已经存在,并且产生了它。之前作者已经论证过因果关系的接续*。在这里,我就不再具体说明了。第三个论证,认为虚无是原因,这也犯了和第二个论证同样的问题。我们通常认为原因具有必然*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的。

易变*是人*的要素。我们行为的和态度的善恶的*质比任何东西都能强烈地影响骄傲和谦卑。骄傲必然有对象有原因。

论德和恶中告诉我们,正义是社会的维系力量,而非义若不加以遏制,便迅速招致社会的沉沦。而且根据德和恶的*质,我们可以知道,德的本质在于产生快乐,恶的本质在于给人痛苦。我们常说的乐于助人,助人为乐就是这个道理。帮助别人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我认为人类有趋向快乐的本*,人喜欢吃美食,一方面是为了填饱肚子,另一方面,咀嚼能给人带来快感,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化学物质,使得大脑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我们平时也可以吃一些香蕉、牛奶,新鲜果蔬来缓解紧张,舒畅心情。

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可以在论美与丑一节中得到*,不但身体的美产生骄傲,过人的体力也产生骄傲。随后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论习惯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心里没底,就是由于不习惯。习惯就是因为重复作用而产生了顺利感,所以我们做事情就不感到畏惧或是难堪了。这大概也是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的比较科学的解释了。

情感和想象有着紧密的关系,生动的情感通常伴随着生动的想象。情感的力量一方面决定于对象的本*或情况,一方面也决定于人的*情。这让我联想到购物这个过程,我们看中一件商品时,通常会被它的某些*质所吸引,比如外观,比如实用*,但是在买回家之后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才会发现,我们购买时的期望很多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实际并不是那样。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3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没想到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读起来并不像想象的晦*难懂,此书采用论证的方式阐释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论证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并且引用了很多经典有趣的例子,通俗易懂却又发人深思,我想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吧。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和可能*、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阐释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是未开化完全的人,因此人人都要受教育。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理由如下:人生无常;即便长寿有把握,品*的形成同样要及早开始;因为一切事物的本*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讲动植物的例子,引申到也适用人类);并且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所以人应该从孩提时就开始接受教育。逻辑很严谨吧。我的理解是,少年时人的接受能力强,因而会学得快;另外就是可以用“秉*难移”来概括,年少时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后面就很难使之改正过来,因此需要在人最适合接受教育的阶段使其接受好的教育。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不是每位父母都有充分的知识和闲暇去教导自己的子女;即使有些父母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而且“大自然”常用榜样告诉我们:凡是想要大量生产的东西便得在一个地方产生出来(如木材在丛林里面大量生产,鱼在湖里面大量生产)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去教育孩子,这个专门的场所就是学校。这让我联想到去年听到的一则广播消息,大意是说一对教授夫妇,因痛恨国内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于是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和小学,而是自己在家里教。姑且相信这对教授夫妇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为自己的孩子量身订制学习计划吧。但他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伴/朋友的影响以及小孩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其实任何人的所谓的人脉关系,也就是从小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这个的提出主要是缘于当时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现在基本不存在这一问题。不过这里的一切男女,也包括接受学习比较“愚笨”的群体,这与我国孔子的“有教无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吧。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假如有人问:“如果工匠、乡里人、脚夫,甚至妇人都有了学问,结果会是什么呢?”(p39)夸美纽斯的答复是:假如这种青年普及教育能以合适的方法实现,他们便谁也不会缺乏思考、选择、遵行和做出好事的材料了;人人就会知道,人生的行动与努力应该怎样加以调节,我们应在什么限度以内前进,每个人要怎样才能保护他自己的地位;总而言之,他们就能学会处处看到、赞美和认识上帝,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度过每个多虑的人生,并且可以对于来生抱更多的愿望与希冀。这让我想起现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就业难,屡屡出现诸如大学生当淘粪工、研究生卖猪肉等现象。社会大众对这等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批判或讽刺大学教育。当然单从工作*质来说,淘粪、卖肉

诚然是用不到他们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换句话说,从没进过学校大门的人照样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但是,个人的生活价值观、对社会的认识却有着天壤之别;此外,劳动是光荣的,任何凭自己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为都不应该受到鄙视,工作无贵贱之分。我现在想问的问题是:假如所有人都有了大学*,结果将会怎样?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急,它只慢慢前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