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完本课,总觉得不尽人意,反思课堂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二、要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本课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及反思2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故事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主要讲述了扁鹊多次指出蔡桓公病情的部位,建议他及时治疗。然而,蔡桓公固执己见,不相信自己有病,结果小病变成了无*可救的大病。这个寓言故事有深刻的寓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固执己见往往不会带来好结果,应该及时处理问题,防止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反复阅读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故事的两条主线:一是扁鹊劝解蔡桓公的言辞,二是蔡桓公虽然知道扁鹊的医术高明,却不听劝告的态度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两条主线的并行展开,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道理,也实现了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初步把握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基本达标,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古文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古文的魅力。
【教学目标】
认读“拜见、肠胃、汤*、骨髓、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用关键词语补充完整课文内容。
通过阅读重点句段和分角*朗读,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以及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结合“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等词语,讨论从寓言中得到的启示,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
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重点句段,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和蔡桓公态度的变化,理解“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的含义,领会寓言的深意。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复习寓言,提出课题
通过“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图片引发兴趣。
复习寓言,引入课题。
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出示扁鹊相关资料,积累词汇。 (中段课程标准强调词汇积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词汇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分类整理。)
二、初读课文,准确发音,了解内容
自由朗读,确保字音准确,课文流畅。概括主要内容。
用简单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概括课文内容可能有难度,因此提问方式以简化归纳过程。)
三、品读句子,感悟人物 (一)认识扁鹊
指名朗读,展示治病过程。
介绍四诊法:望、闻、问、切(出示四诊法),说明扁鹊的高超医术。
通过扁鹊的观察方法了解他对蔡桓公病情的判断。
自由朗读扁鹊劝说蔡桓公的句子,体会他的诚恳和担忧。
通过朗读,表现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
(二)了解蔡桓公
讨论蔡桓公未治愈疾病的原因。
分析蔡桓公在三次劝说中的表现: ① 第一次:蔡桓公的无视和不信任。 ② 第二次:蔡桓公的冷漠和不理睬。 ③ 第三次:蔡桓公的愤怒与反应,介绍成语“讳疾忌医”。
讨论疾病从轻微到严重的过程,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生活中,分享个人感受。
指名发言,讨论启发。
五、布置作业
《扁鹊治病》优质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优化:以《扁鹊治病》为例,打造深度语文课堂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拜、睬、胃、汤、*、无、能、力”9个生字,会写并正确书写“拜见、理睬、肠胃、汤*、无能为力”等词语。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角*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理解故事内容。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行为,感悟“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兴趣。
-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悟故事寓意。
-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难点:
- 将文本分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故事寓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三、 教学准备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扁鹊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中医*文化介绍等),准备角*扮演道具。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扁鹊相关资料,了解中医*文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妙手回春,导入新课 (5分钟)
1. 多媒体展示: 播放中医*文化相关视频,展示中医诊疗场景、中医*材等。
2. 设问导入:
- 同学们,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你们对中医有哪些了解呢?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经历,分享对中医的认知。)
3. 揭题: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与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名家——扁鹊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扁鹊治病》,看看这位名医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 走进文本,初识扁鹊 (10分钟)
1.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解决。
-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朗读情况,并对个别生字词进行强调。)
2.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扁鹊四次为蔡桓公看病,但蔡桓公固执己见,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三) 深入文本,探究感悟 (20分钟)
1. 细读课文,体会变化:
-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细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 拜见次数 | 扁鹊诊断 | 蔡桓公反应 | 你的感受 |
|---|---|---|---|
| 第一次 | 病在皮肤 | 不以为然 | |
| 第二次 | 病在肌肉 | | |
| 第三次 | 病在肠胃 | | |
| 第四次 | 病入骨髓 | | |
-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分析人物心理。)
2. 角*扮演,走进人物:
-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分角*朗读课文,并尝试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 (学生分角*朗读,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行为,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示例:
- 扁鹊: (第一次)“大王,您现在生病了,病在皮肤腠理之间,不及时治疗,恐怕会加重啊!” (担忧)
- 蔡桓公: “胡说!我身体好得很,哪有什么病!(不耐烦)
3. 深入思考,感悟道理:
- 为什么医术高明的扁鹊,却治不好蔡桓公的小病呢?
- (引导学生从“讳疾忌医、固执己见、防微杜渐”等角度进行思考,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故事的理解。)
(四)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0分钟)
1. 情景模拟,劝谏桓公:
- 假如你是蔡桓公身边的大臣,看到他不听劝告,你会如何劝说他呢?
-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
- “大王,俗话说‘病从浅中医’,现在治疗还来得及,要是等到病入膏肓,可就无力回天了啊!”
- “大王,即使您现在感觉不到身体有不适,也不能放任疾病发展啊!请您以国家大事为重,听从扁鹊先生的建议吧!”
2. 联系生活,畅谈感悟:
-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蔡桓公”这样的人吗?你又是如何做的呢?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 今天我们学习了《扁鹊治病》的故事,感悟了“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像扁鹊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同时也要避免成为“蔡桓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2. 作业:
- 将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一起讨论“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 课后搜集有关中医*文化的资料,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五、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 治病救人 → 病情恶化
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角*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道理。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课堂评价的及时*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