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系唐代文学巨擘杜甫之佳作,该诗以深情回溯唐玄宗与杨贵妃昔日共游曲江的辉煌岁月开篇,继而笔锋一转,沉浸于贵妃香消玉殒及玄宗避乱出逃的无尽哀思之中,深刻反映了曲江从盛极一时到荒凉没落的沧桑变迁,以及长安城在安史之乱的铁蹄下,残破凋敝的凄凉景象。诗人借此抒发了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以及对于国破家亡难以言喻的痛楚与哀伤。全诗架构井然有序,首尾呼应,艺术构思巧妙严谨,语言凝练生动,让读者仿佛亲身步入那段历史,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

哀江头

杜甫唐诗《哀江头》赏析

杜甫,那位少陵野老,无声痛哭在春日里,悄然漫步于曲江曲折处。

江畔的宫殿,千门紧闭,柳丝轻拂,新蒲葱翠,却不知为谁妆点这春*。

昔日里,霓虹般的旌旗飘扬在南苑,园中景致因皇族的光临而添彩。

昭阳殿中最受宠的佳人,曾伴随君王同车,寸步不离侍奉左右。

车前的才人,佩带弓箭,骑着白马,嚼着镶嵌金饰的马勒。

她矫健地转身,仰望天空,一箭穿云,竟双鸟齐落,技艺非凡。

而今,那明亮眼眸与皓白牙齿的佳人何在?她的游魂满是血污,归途无望。

清冽的渭水东流,剑阁深邃,二人一去一留,生死相隔,音讯渺茫。

人生有情,泪水沾湿胸臆,滔滔江水,纷繁花簇,悲痛哪有尽头?

黄昏时分,胡骑的尘土弥漫全城,欲往城南,却茫然望向城北。

注释中详细解析了诗中的特定意象与典故,如江头宫殿象征的皇家行宫,霓旌代表的帝王威仪,以及昭阳殿与赵飞燕的典故,均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译文力求忠实原意,同时赋予现代汉语的流畅与韵律,使得这段历史的悲剧*彩更加鲜明,情感更为动人。

赏析部分强调了全诗以“哀”为主线,贯穿始终,不仅哀悼贵妃之不幸,亦哀国家之倾颓,君王之沦落。诗篇结构错落有致,情感波澜起伏,由悲至乐,再由乐极转悲,将哀伤之情逐步推向高潮,展现了一幅历史兴衰、个人命运交织的复杂画卷。杜甫的笔触细腻而深邃,哀歌之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美好时代逝去的无限惋惜,令读者在哀婉的诗句中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沧桑与人*关怀。

杜甫诗《哀江头》审美赏析2

《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前半首回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感伤贵妃之死和玄宗出逃,哀叹曲江的昔盛今衰,描绘了长安在遭到安史叛*洗劫后的萧条冷落景象,表达了诗人真诚的爱国情怀,及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之情。全诗层次清晰,结构严整,首尾照应,艺术构思缜密,语言形象精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解:

江头宫殿:《杜臆》云:“曲江,帝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后来毁坏了,所以到唐文宗时,读了杜甫这首诗,“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署,思复升平故事,故为楼殿以壮之。”(《旧唐书·文宗纪》)

霓旌:皇帝仪仗中一种旌旗,缀有五*羽毛,望之如虹霓。南苑,即芙蓉苑,因在曲江东南,故名。

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赵飞燕姊妹所居,唐人诗中多以赵飞燕喻杨贵妃。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啮:咬,衔。

勒:马衔的嚼口。

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借喻二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杨贵妃,意即死生。

译文: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昭阳殿杨太真是最受皇宠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发射出去坠落了两只飞禽。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不,我还没有完成。继续:

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的同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送远》杜甫唐诗赏析3

导语:《送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离别情写得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时孤寂的心境。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送远》杜甫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释】 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亲朋:亲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之关河也。” “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白话译文】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创作背景】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赏析】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