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全集赏析
七年级上学期:
课内:
《观沧海》曹*(七上)
东临碣石,眺望沧海。海水清澈见底,远山屹立。树木茂盛,草木葱茏。秋风萧瑟,波涛汹涌。太阳和月亮彷佛在此起落;满天星辰仿佛就在其中。幸运的是,我高唱以表达志向。
《次北固山下》王湾(七上)
旅途中的山峦在远方,船行在碧波之上。潮水平息,两岸宽广;微风拂面,帆船轻扬。太阳西沉,月*初现;春意盎然,新年开始。家书如何寄达?大雁还在洛阳边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七上)
孤山寺北是贾亭,湖面初平,云影低垂。几只早莺在枝头鸣叫,争抢着温暖;一只新燕在泥地啄食。乱花渐渐模糊了视线,浅草刚好没过马蹄。这边最让人喜爱的是湖东缺少了片片绿杨,白沙堤在杨柳*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七上)
老藤枯萎,老树昏暗,乌鸦哀鸣;小桥流水,人家住在此处;古道上西风呼啸,马匹消瘦。夕阳西下,天涯游子心碎。
课外:
《龟虽寿》曹*(七上)
神龟虽能长寿,也有尽头之日。蛇依靠雾气,终究化为尘土。老马伏案,心志远大;烈士晚年,豪情不减。生死有时,不由天命;安享有道,可得永年。幸运的是,高歌以表达志向。
《过故人庄》孟浩然(七上)
老友备好酒菜,邀我去农家。村边绿树成荫,城外青山斜倚。开窗便是田园,小酌话家常。等到重阳节,再来赏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七上)
清晨参观古寺,初阳照耀高林。曲径通向幽静处,禅房花木深深。山*令鸟心欢愉,潭影映照人心。万物寂静,只有钟磬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七上)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越过五溪。我寄托愁思于明月,随风直至夜郎西地。
《夜雨寄北》李商隐(七上)
问你何时归来,却无确答;巴山夜雨,秋池泛涨。何时与你一同剪窗烛,谈论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七上)
暮*笼罩水面,月光映照沙滩。夜泊秦淮,酒家近在咫尺。商女不知国家恨事,隔江还在唱*花。
《浣溪沙》晏殊(七上)
新词一首,杯酒一觞。去年的天气,旧亭台依旧;夕阳西下,不知何时再返。无奈花落去,燕子似曾相识归来。小园香径独自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七上)
莫说下山便是一帆风顺,骗得行人欢喜;正进入群山环绕,一山过去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七上)
常记那溪亭日暮,沉醉不知返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飞一群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七上)
一方清澈的池塘,天光云影交相映照。问它如何能如此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流来。
七年级下学期:
课内:
《木兰诗》(七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在门前织布。听不见机杼声,只听见女孩叹息。
问女孩在思什么,想什么?女孩也没什么想法。昨晚见到征兵帖,可汗大规模点兵。*书十二卷,每一卷都有爷爷大名。爷爷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愿意为爷爷买马仗武,替爷爷去征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早上辞别爷爷奶奶,晚上住在黄河边。听不见爷爷奶奶呼唤,只听见黄河水声。早上离开黄河,晚上到黑山头。听不见爷爷奶奶呼唤,只听见燕山胡人的马鸣声。
千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关山。北风呼啸,金甲闪光。将*战死,壮士十年归来。
归来见皇帝,皇帝坐在明堂。论功行赏,十二级勋章,赏赐重金。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做尚书郎;只愿能日行千里,送她回故乡。
爷爷奶奶听说木兰归来,出城相迎;大姐听说妹妹归来,正整理红妆;小弟听说姐姐归来,磨*准备杀猪羊。打开东边的房门,坐上西边的床,脱下*装,穿上旧衣。在窗前整理云鬓,对着镜子贴花黄。出门见到伙伴,伙伴都非常惊讶:一起出征十二年,竟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急速奔跑,雌兔迷惑奔逃;两只兔子在地上跑,怎能分辨我是雄是雌?
课外:
《山中杂诗》吴均(七下)
远山若隐若现,竹林中落日斜晖。鸟飞至屋檐,云从窗中出。
《竹里馆》王维(七下)
独坐竹林深处,*琴长啸。深林无人知晓,明月来相伴。
《峨嵋山月歌》李白(七下)
峨嵋山月亮半轮秋月,影子倒映入平羌江水。夜晚从清溪出发,顺流而下三峡,思念君在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七下)
哪家的人在吹玉笛,笛声飘散在春风中,弥漫整个洛阳城。这晚上,笛声中听见折柳声,谁人不起故园之思。
《逢入京使》岑参(七下)
故园东望路漫漫,两袖湿透龙钟泪。马上相遇无纸笔,托君带信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七下)
唯有幽草生于涧边,黄鹂在树上鸣叫。春雨带着晚风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下)
在崔王家中常见,岐王家门前几度听见。正是江南美景,花落时节重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七下)
青茫茫的竹林,幽静的寺庙。荷笠遮挡斜阳,青山伴随归途。
《约客》赵师秀(七下)
黄梅时节雨纷纷,池塘处处蛙声。若约定不来过夜半,闲来敲棋子,灯花随风落下。
《论诗》赵翼(七下)
李白杜甫的诗歌传诵万口,至今看来已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2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渲染烘托。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总结: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文中使用了夜雨的寒冷加上又是秋天,从侧面烘托出作者豪迈的气魄。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3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就是所谓的赋、比、兴的三大手法。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对于它的深刻鉴赏是紧迫的需要。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4
创新的中考语文概括题 阅读中的[概括",其基本含义是,用准确、简洁、不失原意的语言精要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
[概括"是最基础的阅读能力之一,也是阅读能力考查的最基本的[考点"之一。因此,在练习设计或者中考试题中,很难找到没有概括题的试卷。
从中考研究的角度看,[概括题"出现的地方通常是:第一,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此时的概括题往往以单个的题或者作为综合*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题出现;第二,选文阅读部分。此时的概括题组合在其他角度的阅读题之中。
中考命题时对题型进行创新是一个常规,概括题也不例外。如,单个的*存在的概括题,原来最基础最直接的设计就是[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意思",后来发展为[提取下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再变化为[给下面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等。然后又在出题的技巧上做文章,提出一点新要求,如将题干变化为[给下段文字补写一个中心句"、[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下段文字的意思"等等。
近年来,为了创新或者[创意",各地中考命题人仍在不断地发展着概括题的设计技巧。创新的中考语文概括题以其更加灵动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论是材料的组合变化,还是设题角度的新颖实用,都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研究、欣赏的优美范例。
有一种无材料的[背景式概说题"就很有意思。
此类题不提供任何阅读材料(有时候给一点答题的[引子"),却要求考生用概说的方式回答题目中所规定的内容。答题的材料存在于考生的知识积累或者阅读积累之中,考生必须依靠这种积累才能答题。这种题目一般用于课外名著阅读,一方面考查学生是否读过有关名著,一方面检测考生的表达水平。
如2008年江苏徐州市题:
名著阅读
a 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1)文段中a处人物的主要*格特征是:
(2)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他的另一个故事:
这道题的题干标示的就是[名著阅读"。题中材料就是一个小小的引子,以让考生确认材料中的人物是[鲁智深",然后概说其[主要*格特征"和[他的另一个故事"。 如2008广东省题:
*古典章回小说常常以诗词引出人物和故事。a段中的诗引出了作品中的哪个故事?请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
题中所言[a段中的诗"是: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很明显,这个[引子"所引出的人物是林冲,考生需要概说的,就是林冲的与这首诗有关的[火烧草料场"的故事。广东省题在评分标准中明确提到:本题考查课外名著阅读与概述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那种提供多则材料的概括题。
此类题或者单个*存在,或者是综合*学习题目中的一员,或者是选文阅读题的迁移拓展。它的最显*的外形特征就是提供两则以上的文字材料(或文字、图形、表格)。 因为材料多,所以在选择与搭配上都比较困难,是命题时耗时很多而设分数量并不大的题目。但这并没有让命题人望而却步,相反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让它们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下面从不同[难度"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创新的多材料式的中考语文概括题。
难度一:归纳。
这是多则材料概括题中难度最小的一种,其答题要求就是归纳,就是概括,就是[找共同点"。如2008河南省[积累与运用"中的一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②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③*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
这里所谓提炼信息,就是发现三则材料中的共同点。所以这种要求[提炼出一条信息"的多材料概括题答题的思维方式就是归纳、概括[共同点"。而这种[共同点"往往在第一则材料中已经显现了出来,第二、三则材料只是提供相应的[印证"而已,因此答题难度往往不是很大。如这一题,可以提炼出来的明显信息就是:很多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 难度二:综述。
这种概括题要求对多则材料进行综合*表述。实质上是对多则材料进行[文意浓缩"或者[含义提炼"。从得分的角度讲,此类题很讲究[答题要点",某一点说不到,就有扣分的可能。所以需要在[浓缩"的基础上再加上[综合*的表述"。如2008年浙江嘉兴的一篇选文阅读题后面的链接题:
[相关链接]
材料1:我国工业废水、第三产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在1997-2004期间增长18%;到2000年,我国南方水资源量占全国80%以上,但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几乎任意的排放,污染了大多数河流湖泊而导致出现水质*缺水。
材料2:上世纪90年代初期,嘉兴地区二、三类水体(达标引用水)占50%;到2000年,嘉兴境内已无合格地表引用水源。水体污染--水质*缺水--大量开挖深井,过度开采地下水,这种恶*循环直接导致了另一种可怕的灾害--地面沉降,我市因此蒙受85亿元的损失。
(摘自<嘉兴日报>)
材料3:根据嘉兴市*规划,太湖引水工程一期(至2010年)计划投资302亿,嘉善、平湖将从太湖太浦河取水;海宁、海盐、桐乡、南湖区和秀洲区将从太湖吴娄港引水。 (摘自<浙江在线>)
请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的材料,就嘉兴水危机问题进行比较探究,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不超过60字)
此题题干没有提[概括"或者[提取",而是要求[发现",同时要求用60个以内的字表述这种[发现"。这实际上还是要求概括地表述三则材料中所透露出来的基本信息,答题时
可以大致采用[1+1+1"的思维方式进行材料大意的组合,以全面覆盖[答题要点"。此题可以这样表述自己的[发现":嘉兴在水质*缺水区域内,且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面沉降,损失严重;嘉兴*规划从太湖引水解决用水问题。
难度三:抽象。
有些阅读过程中的概括,不是要求浓缩文段或者文章,而是要求概括文章或者文段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格、景物意境、文章主旨等等,这就是[抽象"。[抽象"伴随着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求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或者本质的内容,从而形成概念,是一种有一定难度的[概括"。如2008年云南省昆明市[综合*学习"中的一个题: 请你对[人物素描"栏目中三个选段的内容进行探究,然后写出林冲的*格特征。
选段一: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选段二: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把被卷了,花*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选段三:林冲即时拿住王伦,又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喀察地搠倒在亭上。„„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服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林冲大叫道:[先生,差矣!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已。"
林冲的*格特征:
对林冲的[*格特征",我们无法用文意浓缩式的语言加以概括。所以此题就是比较复杂的[概括":必须先概括每段的文意,然后进行品味,进行抽象,体味文段中所表现的人物*格特点,形成对林冲某个方面*格的看法,然后加以综合,抽象出这三段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林冲的*格特点:委曲求全、精细谨慎、果敢侠义。
难度四:定义。
多材料的定义式概括题是一种角度新颖材料丰富的概括题。它往往提供三则左右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对某一命题进行[定义"。这种题型是答题指向非常明确的、难度很大的概括题,既考查学生的提炼能力与抽象能力,也考查学生简练语言的表达能力。换一个角度说,是既考查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水平。
江苏常州市近年来常出这样的题。2007年,提供了三则材料,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说说[大国"的含义。下面则是2008年的常州题:
[细节"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栏目,以[细节、现场、观点"作为栏目关键词;营销领域的权威刊物<销售与市场>,则以[过程、方法、细节"作为封面用语„„根据下面材料,归纳[细节"的含义。
材料一:*有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最合脚的尺码已经卖完了,就选了一双小一号的,但有一点紧。他想,反正鞋子穿穿会松的,于是要掏钱买。可售货员拒绝卖给他,理由是:[顾客试穿时表情不对劲,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子卖出去。"优质的服务,使这家名牌店声誉大增。
材料二: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工业电机发生故障,各方人士检查了三个月,竟然束手无策,于是请来了德国专家斯坦门茨。他经过研究和计算,用粉笔在电机上划了一条线,说:
[打开电机,把划线处线圈减去16圈。"照此做了,电机恢复正常。
材料三: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游轮启航后,船员突然发现船上唯一的望远镜锁在坚固的工具箱里,而钥匙却不在船上。船员们未加重视,他们认为没有望远镜不会对航行产生多大影响。然而,黑夜来临后,当船员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个庞然大物时,巨大的游轮想转向已经来不及了,一头撞向了*山,造成1522人丧生。
此题概括的具体内容完全超越了材料本身。它再也不是那种要求对材料进行[浓缩内容"式的概括,对答题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方式都有很高的要求。从思维的方式来讲,答题的过程中需要多次的思维转换。如本题,先要概括注重细节的好处和不注重细节的坏处,然后才能抽象出[细节"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细节",然后形成定义。从答题的语言来讲,它基本上与材料中的语言没有关联,*应该是对形式要求比较严格的[定义"式表述,就像试题所提供的*那样: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
创新的中考语文概括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的深入,除了带给我们以借鉴、研究、欣赏之外,也还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笔者以为,此类题型的探究与创新,还可以在小巧灵动、手法生动、意境优美上做做文章,在此方面,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5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初中语文,初中生对于诗歌鉴赏会不太感兴趣。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工具。首先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次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第一:可以借用多媒体等工具。事先准备一些相关资料。比如说作者的一些轶事,作者的简介,经历的事情。还有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课前放一些轻松地音乐和视频,让学生开始期待课堂。上课开始,和学生门进行互动,问问学生是否对作者了解,是否了解诗歌。然后播放出准备的ppt。ppt要求颜*丰富,内容精彩。首先从ppt的*泽上让学生开始关注到课堂。然后再进入主题。
第二:课堂讲述要幽默化。诗歌鉴赏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就算有好的ppt,一旦进入主题后,学生可能就开始分心,所以作为老师也就是一堂课的讲述者自身的魅力也很重要。一堂课的氛围是由讲述着与聆听者共同制造出来的。ppt已经勾起了学生的兴趣。那再整堂课的讲述中,老师应该时刻注意气氛。虽然诗歌鉴赏很枯燥,但是如果讲述着能够结合幽默地讲述。比如,老师可以时不时开开玩笑,虽然内容很严肃,但依然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偶尔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只是一定要注意转回正题。只是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转变。
第三:在进行诗歌鉴赏讲解的时候一定要与学生相互交流,经常向学生询问为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积极*,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
总的来说就是兴趣与幽默,提高学生兴趣,加强讲述的幽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融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