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素的视角探索人体奥秘:教学设计深度解析

本教学设计以“激素调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功能,并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件:重力(专业8篇)

一、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学伊始,通过“体育比赛中为何禁止服用兴奋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激素概念的初步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 深入浅出,探究激素奥秘

1. 甲状腺激素:从蝌蚪蜕变到人体健康

本环节以“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直观感受甲状腺激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以及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病因,并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探讨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预防碘缺乏病的其他途径,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

2. 胰岛素: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胰岛素的功能,以及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健康问题。同时,介绍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

3. 生长激素和*激素:点燃生命之火

本环节对生长激素和*激素的功能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成熟等方面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设计采用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法: 通过“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作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突破学习难点

本教学设计从激素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具体激素的功能和相关疾病,并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健康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碘缺乏病,以及如何健康使用碘盐,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可以增加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例如激素功能配对游戏、激素与疾病连连看等,增强课堂趣味*。

可以邀请医生或科研人员到课堂进行科普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总之,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核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索激素奥秘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价值,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七年级下册课件2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数学公开课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的变形解一元一次方程;2使学生正确运用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

过程*目标

1.体会去括号和移项法则的不同之处;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得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4+x=7;3x+5=7-2x;;x+y=10;x+y+z=6;x2-2x–3=0;x3-1=0.

二、探究归纳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3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withoneunknown)

第二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都超过一个;第三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都超过一次,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后四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注意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方程2(x-2)-3(4x-1)=9(1-x).分析方程中有括号,设法先去括号.

解2x-4-12x+3=9-9x,…………去括号-10x-1=9-9x,………………方程两边分别合并同类项-10x+9x=1+9,………………移项-x

=10,……………………合并同类项x=-10.……………………系数化为1注意(1)括号前边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2)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3)-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系数化为1,得x=-10,才是结果.从上面的解方程可知,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1)去括号;(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三、实践应用例1解方程:3(x-2)+1=x-(2x-1)

分析方程中有括号,先去括号,转化成上节课所讲方程的特点,然后再解方程.解去括号

3x-6+1=x-2x+1,

合并同类项

3x-5=-x+1,

移项

3x+x=1+5,合并同类项4x=6,系数化为x=1.5.例2解方程分析方程中有多重括号,那么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解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去括号-12x-3=5,移

项-12x=8,系数化为1.注1.本题多次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解题时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步骤.2.也可把全部括号去掉后,再合并同类项后,解

方程例3y取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分析这样的题列成方程就是2(3y+4)-5(2y-7)=3,求x即可.解2(3y+4)-5(2y-7)=3,去括号6y+8-10y+35=3,合并同类项-4y+43=3,移项-4y=-40,系数化为1y=10.答:当y=10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

四、交流反馈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括号;(2)移动(3)合并同类

项;(4)系数化为1.注(1)去括号是依据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外的符号,同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2)去括号后,若等式两边的多项式有同类项,可先合并同类项后再移项,以简化解题过程.

五、检测反馈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解方程:2(x+3)-5(1-x)=3(x-1)解2x+3–5-5x=3x-3,2x-5x–3x=-3+5-3,-6x=-1,2.解下列方程:(2)5(x+2)=2(5x

-1);(3)2(x-2)-(4x-1)=3(1-x);(4)4x-3(20-x)=6x-7(9-x);(5)3(2y+1)=2(1+y)+3(y+3).3.列方程求解:(1)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3(2-x)和2(3+x)的值相等?(2)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3(2-x)和2(3+x)的值互为相反数?4.已知是方程的解,求m的值.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systemof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消元

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件:重力3

牛顿的三大定律其中就要关于重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重力科学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2.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准备:*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这是为什么呢?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二、重力的大小

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教师演示)

这两个破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学生实验:用*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学生*作)

结论: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公式: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于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三、课后巩固练习。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已知 求G=?

解答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四、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力,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大小的计算,这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珍珠鸟课件4

珍珠鸟,是“金山珍珠”的别名,又叫“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七年级下册珍珠鸟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的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和深刻的哲理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化的描写方式。

教学重难点:

1、唤醒学生内心的爱的情感,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思考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并了解文章大意

师:同学们肯定都希望和小朋友成为朋友,但要想和动物亲密无间是不太容易的,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和珍珠鸟交上朋友的,

一回忆:作者养的珍珠鸟前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开始:怕人最后:趴在肩上)

二明晰我和珍珠鸟亲近的过程

师:看来“我”真得很了不起,居然让这样一种“害怕人”的鸟,趴在肩头睡着了,那“我”是怎么做的呢?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并思考“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我”为珍珠鸟做了些什么?能让它最后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生:讨论回答

怕人

挂在、蒙盖---------------轻松自在

少扒开---------------伸出、瞅

不掀开---------------探出脑袋

不管它----------------不飞出去

谈到8段出示:

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说明什么?)小鸟肯定感受到了主人对它的宠爱,它才会这样淘气,甚至是有点肆无忌惮。

不伤害、微笑----------------喝茶、蹦来蹦去

不动声*、抚----------------啄笔尖、手指

(每个环节学生谈看法,读)

如果作者用相反的方法去对待小鸟,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师:小鸟就是这样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三朗读14自然段,想象一下你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

师: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你脑海中的画面什么样?

师:多美的画面,能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吗?)

四水到渠成领会文章主旨

师:真棒,相信每个人都被陶醉了,此时作者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是——(学生说完再出示最后一句话)

师:此时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吗?

师:说得真棒,小鸟从怕人到睡着,是对我的信赖所致,而这种信赖,源于我对小鸟的关心、喜爱。(并板书)

五、如果你是小鸟,你最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呢?

六出示投影:小结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美]戴维·威斯格特

七作业:投影

1写一篇读后感

2摘抄本课喜欢的句子

3记录一段时间饲养小动物的情况(选做)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件5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查字典、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

匙哽赚戴惩祈诧

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5.作业:

①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②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推开*练视察肃静摊开锻炼视察

③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读讲第1-23节,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及感情变化。

教学步骤:

1.学生朗读1-6节,引导学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

提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别上学了”?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文中“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责骂,还怕老师检查功课,因此想到了逃学。另外,野外的景*又是那么吸引人。“连……也……”这个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

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那么……那么……”“婉转”“*练”“多”“管住”“跑”都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②第4节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③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微拖长。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吸引了小弗郎士?有哪些地方写了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

教师归纳: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读7-10节。

教师提出思考题:

①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一部分通过对比写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读者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讲读11-23节。

学生读第11节。

教师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指导朗读:读韩麦尔先生的话,语气应沉痛愤慨,柔和而严肃。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4.讲读12-16节,有感情地读12-16节。

提出思考题:小弗郎士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5.指名读18、19节、20节。

讨论:(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教师归纳:

①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6.讲读21-23节(连读21-23节)。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初级班的郝叟老头认真学拼音,感情激动,声音发抖。小弗郎士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讨论后小结:这一部分写了人们在上最后一节课时专心学习的情况。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

作业:1.反复朗读全文,体会用词的确切,在书上用符号划出来。2.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3.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

二讨论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作业

2.讲读24-29节。

范读课文。

提出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交流。

教师归纳: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回忆全文主要情节(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见闻与感受;小弗郎士的变化;最后一课;镇上人来听课。)

教师归纳: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归纳写作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作业:完成练习一、六、七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课件6

能力目标

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几幅的图画描述,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大自然充满了美,人们对自然了充满了关爱之情,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不胜枚举,这一单元就是一个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将以这些课文为例,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具体感知作家们是怎样把那些活生生的自然景物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同时又赋予其美好意境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欣赏配图朗读

(1)听准字音,并把生疏的字音标注在书本上

(课件出示生疏的字音)

2、初步理解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课件出示内容和结构)

(三)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明确(课件出示):连续反复和拟人“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的变化?这些景*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课件出示):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2、研习“春草图”

(1)齐读“春草图”

(2)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有点?

明确(课件出示):情态(神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

*泽(颜*):“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

长势: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

质地(结构、*质):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

词语运用特点: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3、研习“春花图”

(1)课件出示几幅春花图片,让学生观赏。

(2)齐读课文中的“春花图”

(3)朗读后思考: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课件出示):特点:花多,花艳,花甜;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4)举例说明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明确这是写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巧用修辞。(课件出示例句)

(5)引导提问:那么除了运用修辞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呢?

明确:扩写…并列举说明(课件出示):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张春天草绿花开的图片

要求: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对这幅画面或者其中的某个细节进行精彩的描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春风图”,并进行书面分析。

2、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朱自清

盼春(一)(1段)

(总写)春春草图:情态、*泽、长势、质地

春花图:花多、花艳、花甜

(具体)绘春(二)(3—7段)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三)(8-10段)


七年级下册6.1数学课件7

七年级下册6.1数学课件:平方根

学习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并了解被开方数的非负*;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进行简单的开平方运算。

学习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学习难点:了解被开方数的非负*;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运算?它们中互为逆运算的是?

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五种运算。加法与减法互逆;乘法与除法互逆。

2、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乘方有没有逆运算?完成下面填空。

32=()()2=9

(-3)2=()()2=

()2=()()2=0

()2=()

02=()()2=-4

3、左边算式已知底数、指数求幂,右边算式已知幂、指数求底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a的二次方根。

即如果x2=a,那么叫做的平方根。请按照第3页的举例你再举两个例子说明:

叫做开平方,平方与互为逆运算

4、观察上面两组算式,归纳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质是: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零有一个平方根,它是零本身;

负数没有平方根。

交流:(1)的平方根是什么?

(2)0.16的平方根是什么?

(3)0的平方根是什么?

(4)-9的平方根是什么?

5、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作“”

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记作“”

这两个平方根合在一起记作“”

如果x2=a,那么x=,其中符号“”读作根号,a叫做被开方数

这里的a表示什么样的数?a是非负数

二、合作探究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5是25的平方根;()

2).25的平方根是-5;()

3).0的平方根是0()

4).1的平方根是1()

5).(-3)2的平方根是-3()

6).-32的平方根是-3()

2、阅读课本第4页例题1,按例题格式判断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其平方根。若没有,说明为什么。

(1)0.81(2)(3)-100(4)(-4)2

(5)1.69(6)(7)10(8)5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检验下面各题中前面的数是不是后面的数的平方根。

(1)±12,144()(2)±0.2,0.04()

(3)102,104()(4)14,256()

2、选择题(1)0.01的平方根是()

a、0.1b、±0.1c、0.0001d、±0.0001

(2)因为(0.3)2=0.09所以()

a、0.09是0.3的平方根.b、0.09是0.3的3倍.

c、0.3是0.09的平方根.d、0.3不是0.09的平方根.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9的平方根是-3;()

(2)49的平方根是7;()

(3)(-2)2的平方根是±2;()

(4)-1是1的平方根;()

(5)若x2=16则x=4()

(6)7的平方根是±49.()

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812)0.253)4)(-6)2

5、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16(2)x=(3)x=15(4)4x=81

思维拓展: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若3a+1没有平方根,那么a一定。3、若4a+1的平方根是±5,则a=。

4、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1和-3,则=。x=。

5、若|a-9|+(b-4)=0,则ab的平方根是。

6、熟背1至20的平方的结果。

7、分别计算32,34,46,58,512,10的平方根,你能发现开平方后幂的指数有什么变化吗?


七年级下册数学《平方根》课件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平方根的概念,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

2.能描述平方根的特征,理解开方与乘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等活动中,获得对非负数的平方根特点的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其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平方根概念的描述与刻画

难点:对平方根*质的探索

三、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会了乘方运算.

能力背景:能借助乘方运算解决其逆运算-----开平方

预测目标:1.能熟练地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

2.知道乘方与开方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小明到装饰城购买瓷砖,老板给了他一块面积为4dm2的正方形瓷砖,聪明的你能告诉小明这块瓷砖的边长吗?(幻灯片显示)

生:2dm(学生异口同声)

师:若面积为5dm2,则边长为多少呢?

生1:边长为2.5dm(生1好耍小聪明,回答问题不假思索)

生2:边长不能为2.5dm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如果边长为2.5dm,那么它的面积就为6.25dm2,所以不正确.

(此时学生中出现了一阵骚动,有的学生还怀疑数字出错了,建议把数字改为9,并说出其中的原因.)

生3:要是能知道几的平方等于5就好了.(生3是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很爱动脑筋,此时有不少学生对他的见解表示赞成)

(二)实践探索,揭示新知:

1.平方根的定义(幻灯片显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squareroot),也称为二次方根.也就是说,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例如:22=4,(-2)2=4,±2叫做4的平方根

32=9,(-3)2=9,±3叫做9的平方根

2.探索平方根的*质:

a.看一看:观察下面的式子:(幻灯片显示)

①12=1,(-1)2=1

②0.52=0.25,(-0.5)2=0.25

③()2=,(-)2=

(1)请你写出一个与上面式子类同的式子;

(2)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平方相等.

生2:平方等于同一个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生3:±1都是1的平方根

生4: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一个正的,一个负的,并且互为相反数.一个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在学生的交流与探索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绽放,逐渐地点出了新知.)

b.介绍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幻灯片显示)

一个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作""

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记作"-"

这两个平方根合在一起记作"±"

c.想一想

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够,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①()2=9()2=25()2=

②()2=2()2=3()2=0

③()2=-2

(对于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顺利地做完了;②③较①有一定的难度,有一部分的学生通过指点也能做出。通过以上的一组题目的讨论与交流,学生自然得出了平方根的*质。顺便提出开平方的定义,并作友情提醒。)

平方根的*质:

一个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负数没有平方根

(三)尝试应用,反馈矫正

下面请学生做这样一组题目(p63例1),看谁做得既快又好(幻灯片显示题目)

(时间不到3分钟,学生基本上都做完了,接着,幻灯片出示该题的解题过程)

师:你在做这题时有没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生5:我在做时动不动就漏写负的平方根。

生6:对于像3、5这样的数在求它们的平方根时,感觉不顺手。

生7:(-2)2怎么有两个平方根呢?

生8:我们有没有办法检查求出来的结果对还是不对呢?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好,回答也很好。

(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思考,解决他们存在的困惑之处,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接着针对学生的情况,给出了下面的判断题)

考考你: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幻灯片出示题目)

1.-5是25的平方根;

2.25的平方根是-5;

3.0的平方根是0

4.1的平方根是1

5.(-3)2的平方根是-3

(让学生思考并说出错误的理由……)

(四)归纳小结:

1、说说你对平方根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