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已明确,接下来将在教学实践中始终紧扣这一目标,确保每一课的教学活动都服务于这一总体方向,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
深入研究教材,并有效整合教辅资料及网络资源,将课程内容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都将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进行,以打牢学生的基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作文教学是本学期的重点之一。学生将持续保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积累生活素材,记录心情与思考。通过对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系统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流畅地表达所见所感,内容有深度,语言有条理。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训练的频次,并借助教学案的优势,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动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方面实现双赢。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科研活动,并注重教育经验的积累。在组内课题研究中,争取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同时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和加强小组合作交流方面,力求在本学期取得突破。
确保按时、按质量完成《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的全部教学任务,并根据“直击中考”的要求,适度扩展教学内容。重点放在现代文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训练,同时开始对学生进行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初步训练。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名著,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为他们的思维拓展和语言表达打下坚实基础。
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保持良好协调,以集体利益为先,尽心尽力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包含三个部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识字 ,分为两个单元,共8课
课文 ,分为6个单元,共23课
1. 识字
本册采用“识字分流”方法,共安排生字406个,其中必须书写的为276个,其余130个仅需辨识。
“识字”课采用三种方式:词串识字、看图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
2. 课文
共安排课文23篇,其中6篇为韵文。
课文内容涵盖了秋季风光、儿童生活、社会认识、人生感悟等主题。
3. 练习
共安排8个综合练习,每个单元后面各1个。
练习注重综合*,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书写、朗读背诵、口语交际等。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习惯
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
养成勤于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2. 汉语拼音
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拼音识字和学习普通话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 识字写字
准确读写406个生字
掌握27个常用偏旁,正确书写和默写276个生字
4. 口语交际
专注聆听他人说话
根据所见所闻,使用普通话流畅连贯地表述内容
围绕所听所读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积极交流,态度大方有礼
5. 阅读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6. 写话
使用学过的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理顺语句顺序
根据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或事物,写出连贯的内容
三、具体措施
1. 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2. 发扬敬业精神,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和远程教育资源,精心备课,保证教学质量。
3. 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补差。
4. 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5.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6. 积极参加语文教研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师说》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为第2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并消除了字词对理解的障碍,且已进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把握本文文体特点。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
3.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
三、教学方法
1.以读促感悟品评。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2.采用问题教学法。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课文,那么这些文章从文体的角度上讲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文章都是议论类文章,“说”是其文体的标志。那么“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的见解”或“说说××的道理”。那么韩愈在《师说》中又要表达怎样的见解呢?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感知本文的文体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学习氛围。
㈡研习文本
⒈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带有作者的观点的句子,然后分析其关系。
【设计意图】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读书,并积极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⒉细部内容研习
⑴探究写作目的
①文下注释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文中有没有相关信息?
明确: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中“(余)作《师说》以贻之”可以看出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17岁小伙子的。
②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③那么上述的几个原因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确: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过渡到对“古道”的思考。
⑵了解时代背景
①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
明确:古人的从师之道。
②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还可以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③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明确:当时存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分析: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理解韩愈写作本文的用意,并过渡到对当时的风气进行分析。
⑶探究论证方法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对比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明确:作者通过三组正反对比——摆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态度迥然不同的事实,进行纵向对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们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的事实,进行自身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后果;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从师态度完全相反的事实,进行横向对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劝诱世人——有力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②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请用“反而”作为连接词,写另外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结构,并体会对比论证的好处。仿写环节意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㈢思维延展
韩愈的《师说》其实就是自己的师道观,即韩愈对于“师”和“道”的理解,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试着说说《师说》中的观点在今天对国家社会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明确:学生结合课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体内容可参考2005年3月25日《考试报》高一语文新课标版第36期《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一文。对于局限*应该指出,并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韩愈写作本文的深层用意。“结合现实谈自己看法”意在使学生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㈣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韩愈写作《师说》的目的,那就是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确立了自己的观点:人应当从师学习。我们重点探究了第2段的内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组对比,体会了对比论证“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联系实际谈了自己对从师及学习的看法。
同学们,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让我们在实践中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