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游子吟》《岁暮到家》阅读*对比赏析的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

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

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

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

遗。

[对比赏析]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游子吟》这首诗是作者把母亲接到溧阳(现在属江苏省)时作的。游子是出门在外的人。诗中亲切而真挚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岁暮到家》写的是蒋士铨与其母亲经过远别而团圆时那种惊喜与伤感交加的真实场景。乾隆十一年(即蒋士铨二十二岁那年)春,蒋士铨出游,登匡庐及饶、赣诸山,还铅山应童子试,又过庐陵、抚州、建昌等地,风尘仆仆,于岁暮赶回江西居地鄱阳。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岁暮到家2

蒋士诠岁末归家,爱子之心无尽,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母亲细心缝制寒衣,每根针线都紧密有致,家书刚寄来,墨痕尚新。初见面时,母亲怜爱地关切我瘦弱的身形,频频询问我在外的辛苦。我不敢直言,心生愧疚,黯然低头,不敢诉说风尘之辛*。

【译文及注释】 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尽的,当我在岁末回家过年时,母亲异常高兴!她正专心为我缝制保暖的衣物,每一根针线都细致入微。我寄来的家书刚刚送到,墨迹还新鲜。初次见面,母亲眼中充满怜爱,她忧心忡忡地问及我瘦弱的身体,反复询问我在外辛苦的经历。我心生愧疚,默默低头,不敢直言我在外漂泊的艰辛。

【赏析】 这首《岁暮到家》用简朴的语言表达了蒋士诠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以及回家时母子相见的真挚情感。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生动地描绘了她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和关怀,展现了母爱的无私和真挚。作者通过描写寒衣的细致制作和新鲜的家书墨迹,进一步突出了母亲对子女的关切和付出。在面对母亲关切的询问时,作者表达了内心的愧疚和不敢直言的心情,展现了对母亲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整首诗情真意切,质朴而感人,让读者产生共鸣,回味无穷。

《梨花》《咏杏》对比赏析阅读*3

梨花

汪洙

院落沉沉晓,化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泪湿贵妃妆

咏杏

佚名

争春花灿烂,须臾披风飏

拂枝发团叶,红好让绿长

(1)两诗同为咏物之作,但写法不同甲诗吟咏梨花,首二句从视、嗅觉入手描写梨花的*与香;三、四句运用比喻,借人喻花,以贵妃落泪喻指梨花带雨的娇美可人,情趣盎然而乙诗

(2)两诗同为咏物之作,但主旨有所不同甲诗旨在写景,极写早春梨花的洁白美丽,表达诗人对梨花的喜之情;而乙诗则

[*]

(1)首二句从视觉入手,写杏花灿烂争春,可惜花期短暂,不久就随风飘落;三、四句则运用拟人手法,本是花谢叶发,作者却写红花谦让,扶助绿叶生长,写景中蕴含理趣

(2)重在托物言志,借对杏花争春后让位于绿叶的描述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功业有成的人在人生晚年要勇于扶持后进,让位于后来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