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棵发财树生长在炼化苗甫里面,也许是长期暴露在强光下的原因,它仅有的几片叶子显得十分粗糙,暗淡无光。自从迁居到我家的那天起,我便全心全意地照料它。每天清晨,我第一件事就是用清洁布擦拭它的叶片,对它轻声细语(据说花草也有灵*),表达我期盼它早日长出嫩绿新叶的心愿。
然而,它并未如愿。几天后,发财树的叶子开始逐渐枯萎,一片片黄叶飘落,令人心痛。我不明白它为何凋零,是因为温室缺乏通风,还是空调的缘故?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给它换土施肥,并尽量不开启客厅的空调。不料,不久之后,发财树焕然一新,不仅长出了嫩绿新芽,还长出了嫩嫩的新叶,宛如婴儿般的柔软肌肤,令人怜爱。
新芽迅速生长,新叶似变魔术般一天一个样。令我惊讶的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形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那一把把小小的绿叶,像降落伞一般,又像漂浮在水中的绿萍,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一面都各具特*,让人不禁赞叹自然植物的神奇。
这让我想起朱自清散文中《绿》的那段描写: “这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面对我家的这盆发财树,我也想对它说:“你这醉人的绿呀,是否会给我带来好运和幸福呢?如果是,我将摘下最早发出的一片叶子,制作成标本,送给我爱的和爱我的人。相信这将给我的余生带来幸福!”
愿我们珍爱所爱,增添温馨,减少烦恼;多些真情,少些虚伪。
家乡的财富2
在我家乡门头沟的深山之中,藏匿着一个宝藏般的古老村落——爨底下。这座村落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屹立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原貌。
爨底下村坐落于京西山区斋堂镇的深山之中,周围苍松翠柏,树影婆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该村的先民自明朝时期从山西迁徙至此,创建了这座以韩氏家族为中心的聚居地。村中的“祖先堂”记录着代代人的字辈,按照每30年一代的推算,这个村庄已有着500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是京西驿道上繁荣的商品交易中心。
爨底下村环抱在群山之间,清泉绕流,整个村庄呈北朝南的格局,保存着完整的四合院76座,共有六百多间住房,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水乡和北方建筑的特点,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等仍然展现着昔日的精湛工艺,砖雕、石雕、木雕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石垒的墙院散发着威严、朴实和平和的氛围,被誉为“京西的布达拉宫”。四合院的建筑装饰精美,图案丰富,多以吉祥的花卉和鸟兽为主题。每座四合院前后都设有影壁和门楼,虽然字画因岁月久远而模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风采。古*古香的农家院落会使您流连忘返。
游览这座古村落,还能领略到其悠久的传统文化。爨底下村民供奉着财神关公、盼子娘娘、保佑太平的观音,代代相传。村中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比如村庄原名“爨”,被解释为兴旺、茂盛的愿望,象征着村民们驱寒保暖的愿望。还有传说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炉火源源往下,因而得名“爨底下村”。这些传说反映了村民的文化品味和追求。
村民们以一口温柔动听的京腔为口,朴实真诚。大多数四合院已成为农家小院,为前来游玩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尽管如今的爨底下村已经失去了当年的辉煌,但它仍然保留着古村原始的风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成为京西一处具有文物保护和旅游价值的人文资源。
我发现了树荫下的光斑3
散步中的科学探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五通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班 李晓霖
星期天的午后,阳光明媚。吃完午饭,我迫不及待地出门散步。
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我惬意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走着走着,我发现前方有一棵桂花树,便走到树下坐下休息。无意间,我瞥见树荫下有许多圆圆的光斑。
好奇心驱使我抬头仰望,树枝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缝隙。奇怪的是,树枝间的缝隙明明不是圆形的,为何照射下来的光斑却是圆的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灵机一动,决定做个实验。我快步回家,取来了实验工具:蜡烛、火柴、一张纸和剪*。
准备好材料,我开始了实验。我点燃蜡烛,将其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剪*在纸的中间剪出一个圆洞。我想,只要把纸放在火苗后面,烛光穿过小孔,墙上投影出来的形状就一定能揭开谜底。
我把纸放在火苗后方,烛光穿透小孔,墙上出现了投影,然而这个投影却是长形的,而非圆形的。我观察火苗,发现墙上的投影正是火苗的影子。
顿时,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圆圆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影子!”我的发现让我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大喊:“我终于明白了!”
经过这次实验,我意识到树叶的缝隙就像一个个小孔,阳光就像烛光一样穿透它们,在地面上投射出一个个太阳的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