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此诗情感复杂,既有不平,亦含伤感;表达深沉,蕴含而不显,是一首精炼而内涵丰富的小诗。
首两句直击主题。洛阳为地点,紧扣“洛中”,“才子”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指“不遇”,已成“流人”,无缘相遇。
孟浩然是襄阳人,今至洛阳,特意访袁拾遗,显见二人情谊深厚。称其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中“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袁拾遗与贾谊相提并论,足见孟对袁之景仰。
“江岭”指大庚岭,往南即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常被流放于此。以“江岭”与“洛阳”相对,以“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黑暗、君主昏庸。才子难得,本应受重用,然却成“流人”,由洛阳远放江岭,此为社会现实之不合理,何况此“流人”为友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意洒脱,联想自然。大庚岭多梅,且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由上句“早”引出下句“北地春”中的“迟”。早开的梅花引人喜爱,然流放岭外,何及北地故乡?此诗由“江岭”而联想早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这情感之深,未直接表达,而是以岭外早梅隐喻,显示了诗人深挚之情。诗人赞美岭上早梅,却认北地花开之迟更胜,深情中带有波澜。
全诗四句贯穿对比,人与人之对比,表现不平;地与地之对比,抒发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一扬而出洛阳之春。虽然江岭上的早梅引人喜爱,但洛阳春日风光更使人怀念,因其为好友之故乡。由扬而抑,表达情感。结尾疑问句更显作者真意,语气更有力,伤感之情更浓郁。
孟浩然诗词《岁暮归南山》的诗意赏析2
北阙不再奉上表,南山回到敝庐。 不才之辈遭明主弃,疾病缠身故友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催岁除。 怀愁难安寐,松月映夜窗虚。
【作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他的诗作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清新脱俗,朴实自然,常常在平淡之中透露出深远的意境,如同山泉清幽,松风拂面。其代表作有《孟浩然集》。
【注释】: 北阙:指皇帝的宫殿,阙是宫门前的望楼,因宫殿坐北朝南,所以称为北阙。
【赏析】: 据《新唐书》引《唐摭言》:有一日孟浩然到王维所在的内署去玩,突然玄宗驾到,只好躲到床下,玄宗发现后命他出来,并问他近来又写了什么诗,孟朗诵了这一首。当念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时,玄宗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乡。从诗的内容来看,确实是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但既经皇帝放还,也就无缘再出,只能如李白所说的“白首卧松云”了。
孟浩然诗词《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赏析3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作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注释】: 渔梁:地名,位于河北省襄阳东。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赏析】: 首先描绘了渡口的喧嚣,随后又表现了居所的幽静与独自往来。庞德公的隐居之处则融入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慕,自然而然地构成了整篇诗的主旨。这首诗歌颂了归隐生活的清静和淡泊,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热闹的怀念,表达了一种迫于无奈的隐居情怀。其情感真挚飘逸,在平淡中展现出优美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