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阅读课文后,老师引导学生谈阅读感受。

生1:我认为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工具,是唐太宗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文成公主进*片断赏析

生2:我不这么认为!文成公主愿意远嫁吐蕃,可能是因为她唐朝,爱*,更爱松赞干布!

生3:我同意生1的意见,但是为了藏汉两族*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但是一词可以看出文成公主的不情愿,甚至是无奈。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个忠实的倾听者,只是在一旁顺水推舟地说了一句可以不同意他人的意见,但要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然后就尽情地让学生的思想相互撞击。

课后,班内有一女孩阅读了《资治通鉴故事》后与老师交流:《资治通鉴》里记载的文成公主远嫁*的事件与我们的课文完全不同,她不仅不爱松赞干布,而且是讨厌。再者,唐朝与*的通亲是战争后的结果,可能是处于无奈,并不是课文中所说的,仅仅是为了民族团结。老师还是个倾听者。老师认真的倾听,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满足感,更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草船借箭》课文片断赏析2

【教例】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生: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师:(一愣)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特点。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特征,好吗?

(学生默读、思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促狭。(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评析】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原意是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朗读中,那单调的某某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一随机应变之举,除了达到原来目标外,起码还有三得:一是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或直或曲的表露,从而加深了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个*和才干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明白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该怎么处理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是补充训练,使学生对如何运用好提示语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符合人物的地位、个*和办事目的以及所处环境,为学生作文中恰当用好提示语作了很好的指导。这真是一箭三雕。

课文《五彩池》片断赏析3

[案例]

《五彩池》是经我几次试教后展示的一节观摩课。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到制作课件,我都已经比较满意了,觉得只要按既定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上,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了一组五彩池图片后,结合书上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彩,学生还在黑板上写出了五光十*五彩缤纷两个词语。我暗自惊喜:学生的学习积极*很高,思维也很活跃,看来,这节课没问题了。

正在我得意之际、,一只小手高高举起。难道还有问题?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吗?不容多想;我示意让他说。他好奇地问道:五彩池能游泳吗?

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听课老师也发出了笑声,随即小声地议论起来。我,差点没晕过去,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好好的,怎么说到游泳去了?但转念一想,提问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哪怕提出的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想到这里,我首先对他进行了鼓励: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顿了顿,既然大家很有兴趣,那么,我们先分小组讨论一下,好吗?

学生们马上议论起来,我也趁机思考解疑的策略。情急之下,脑海里突然闪现与文本对话这句最近出现频率较高的话;文本不是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于是,我从容地继续组织教学:

师:(问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不知大家听清楚没有,游泳池该具备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水很清。

师:对,也就是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书,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觉得能游泳。因为书上说水来自同一溪流,说明水很干净,是卫生的。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尖尖的,这样游泳时就会有危险。

生:五彩池根本不可能游泳。大的面积不足l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子怎么能游泳呢?

生:(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就是,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现在我还有个问题:如果五彩池具备游泳的条件,你会不会去游泳?

生:我也不会去,因为五彩池那么美,如果大家都去游泳,过不了多久,五彩池就没这么美了。

师:(问提问的同学)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学生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我也松了一口气。可心情随即又沉重起来,我已没有时间来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我该怎么办呢?

[思考]

1、对于这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包老师的处理合理吗?你还有哪些应对策略?

2.原定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吗?为什么?

3.请你谈谈处理即时生成的问题与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这对矛盾的经历、感受或建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