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字】予取予求
【汉语拼音】yú qǔ yú qiú
【成语解释】从我这里求索取用。语出《左传.僖公七年》。后用“予取予求”比喻任意取求,需索无度。
【成语典故】 《左传.僖公七年》中记载了楚文王与申侯之事。楚文王临终前,对申侯说:“我是唯一了解你的人。你总是贪得无厌,不断地索取财物,我虽然总是应允,却也不责怪你。但是以后的君王将会对你索求更多,那时你难免会受罚。所以我死后你应该立即离开,不要去小国,因为他们不会容忍你。”楚文王去世后,申侯遵照遗命,逃往郑国,得到了郑厉公的宠爱。在这段典故中,“予取予求”原指申侯贪得无厌,后来被用来比喻任意索取,需求无度。
【成语出处】 1、《左传.僖公七年》:“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2、宋.魏了翁〈祖妣孺人高氏行状〉:“?者訾之,耕者种食之,疾病死丧者处业振赡之,予取予求。”
【成语注解】 1、女:你。 2、专利:一心谋求私利。 3、厌:满足。 4、不女疵瑕:即不责怪你的过失。 5、适:前往。 6、将不女容:即将无法容忍你。
【成语用法】 用于形容任意索取,需求无度的行为。
【予取予求造句】 1、我们被迫任由他予取予求,因为他掌握着我们的把柄。 2、他的强势和任意索求的态度招致了大家的反感。 3、他财大气粗,无人敢得罪他,只能任他为所欲为。 4、你这种对别人任意索求的态度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5、父母对你很宠爱,但你也不能一味索取,应该知道适可而止。
【予取予求的成语故事】 楚文王临终前对申侯说了一番话,批评了他的贪得无厌和不知满足。这段故事后来成为“予取予求”这个成语的来源,用来比喻那些任意索取,贪求无度的行为。
《给予树》教案2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和新词的意思,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理解金吉娅如何花费20万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经过。
理解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体会母亲的心情变化,能够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故事受到爱心教育,体验富有爱心给人带来的真情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金吉娅如何花费20万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过程。
2. 理解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通过故事受到爱心教育。
课前准备
准备展示有关圣诞节的视频或图片。
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学生交流并汇报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圣诞节的资料。
了解圣诞节:展示西方人过圣诞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看。
谈话: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入课题:教师出示课题《给予树》,齐读标题。
理解课题:引导学生探讨“给予”的意义,了解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及可能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按要求读课文:要求学生两遍正确、流畅地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述的事件。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使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和正音。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课文讲述的具体事件。
生汇报,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拨和补充。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指名分节读文:学生分节读课文,回顾课文讲述的事件。
讨论感受和理解: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和自己的感受,并准备讨论和交流。
四、指导写字
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展示需要学生掌握的12个字。
学生练习写字:学生练习写这些字,并讨论写字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
五、作业
要求学生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进行生字的听写,学生互相批改。
指名分段朗读: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交流感悟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感兴趣部分和感受。
三、学课文1到3自然段
指读1、2段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情节。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关于盼望圣诞节的心情。
四、学习4、5段
齐读第4段:学生理解和讨论金吉娅的行为和言语。
理解妈妈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妈妈在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讨论和感悟:学生分享他们对金吉娅善良和仁爱品质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谈论并分享他们对整篇课文的感动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抄写他们喜欢的课文句子。
想象自己是小女孩,为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给予树 读后感3
给予树读后感
《给予树的读后感》
《给予树》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叫金吉娅的女孩在圣诞节前夕,妈妈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去买一些礼物。在买礼物的时候,她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这个小女孩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金吉娅用她的大部分钱买了一个洋娃娃,然后把洋娃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帮助小女孩实现了愿望,自己却只买了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后,紧紧地拥抱了金吉娅!
当我看完这篇课文后,我非常感动。我也要像金吉娅一样,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的温馨!
今天,我们学了《给予树》这篇课文。我深深地被文中的小主人公金吉娅的仁爱之心打动了。也被文中一家人那种浓浓的亲情所感动。
课文讲的是圣诞节前夕,妈妈攒了100美元分给五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去购买圣诞礼物,准备在圣诞节里送给家人。孩子中最小的金吉娅在购买礼物的时候,在一棵“给予树”上看到一张卡片,是一个小女孩想在圣诞节里得到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金吉娅就用自己的钱给她买了一个洋娃娃让“援助中心”送去,剩下的钱只够买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送给自己的家人……
当我读到“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时,真的被这家人那种浓浓的手足情所感动。他们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他人,都想让兄弟姐妹在圣诞节的早上,收到“圣诞老人”送来自己最最想要的礼物,想想这样的圣诞节该是多么美好和令人向往呀!
当我读到“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默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买了什么礼物”时,这感人的镜头打动了我,感染了我,好像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也为自己能满足他人的愿望而幸福着、快乐着……
当我读到金吉娅把本来想给妈妈和哥哥姐姐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儿时,我被震撼了!要知道他们家也并不富裕呀,这二十元钱对于金吉娅来说多么难得呀!而当她看到给予树上这张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洋娃娃的女孩儿的卡片时,却能毫不犹豫地买来送给她,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小孩儿呀,她那么有爱心和同情心,试想,如若换做我,我能做到吗?
看到金吉娅对妈妈说: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儿却什么都没有。金吉娅是一个多么善良体贴的女孩儿呀!想象着那个陌生女孩儿如愿以偿的笑脸,金吉娅真是一个小天使啊!
我想今后也要像她一样,时时处处多为他人着想,也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有同情心、善良、大气的人!
《给予树》是三年级语文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培养爱心的故事:
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金吉娅等五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去购买圣诞礼物,准备在圣诞节里送给家人。孩子中最小的金吉娅在购买礼物的时候,在一棵“给予树”上看到一张卡片,是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小女孩想在圣诞节里得到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金吉娅就用自己的钱给她买了一个洋娃娃让“援助中心”送去,剩下的钱则买了一些棒棒糖送给自己的家人……
读完这个故事,心里一动,让我想起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在家里,每当儿子得到食品的时候,我总要让儿子拿出他的这些宝贝让老爸吃一点,即使是自己不要吃的东西,也要在儿子面前尝一尝。我是想让儿子有这样一种观念,即有东西大家分享。我把这个意思对妻子说了以后,她也加入到分享的行列。所以,在我们家里有好东西都是大家一起分享的。
说教比不上行动,行动比不上习惯。有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教育孩子真的很难,但如果把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和做到的事情,转化为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那事情就变得轻松而自然。《给予树》里的教育故事,多动人啊!在圣诞节前夕,孩子们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相互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买到让人称心的礼物。试想,在圣诞节的早上,大家都能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世界多美好!
整个节日就是一个大童话!大人、小孩都是童话中的人物,人人都能体验一回美好的童心。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创意!
我们总是指责我们的孩子缺乏童心,少年老成,未老先衰,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大人有没有给孩子创设这样一个表达爱心的机会?有没有把这样一种表达爱的行为培养为我们的日常习惯?(蔡卫勤)
2.在2007年圣诞节快要来临时,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给予树》这篇课文,我深深地被文中的小主人公金吉娅的仁爱之心打动了。
她那么小,却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虽然她没有精美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哥哥、姐姐。但她却把自己最真的祝福和关爱送给了她—一个素不想识的小女孩儿。使她如愿以偿,在这个圣诞节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与幸福。
金吉娅懂得如何为她人着想,与别人分担忧愁,是因为她有一位善良,伟大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