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全篇24卷,15693行。这部作品最初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后由具备出*艺术才能的荷马编写成了具有统一思想和完整艺术结构的史诗。荷马生活在公元前9至8世纪,是一位民间歌手,也被称为“行吟诗人”。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主要表达形式,其内容围绕特定战争环境展开。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一切都受神的旨意支配,战争也不例外。因此,史诗中的情节往往以神和人两条线索展开,将神话和现实因素相结合,以客观的叙述方式呈现。

伊利克读后感

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亚王子在希腊逗留期间诱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带走了大量财宝,点燃了战争的烽火。为了夺回海伦,希腊各部落联合起来,由阿迦门农为统帅,攻打特洛亚,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最终,奥德修斯巧妙设计的木马计谋攻破了特洛亚。

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生动地展现了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在战场上的言行举止。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来突出这两位英雄的精神风貌。尽管作者对希腊持有偏爱,但对两位英雄都持肯定态度,赞扬他们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通过阅读本文,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希腊时代,战争不仅是英雄们为部落而战、展示技艺的机会,同时也因战争的残酷带来各种灾难和忧虑,甚至演变成各部落贵族间为争夺财富和奴隶而进行的掠夺行为。

郝克托尔*格内向稳重,处事冷静,富有人情味。他曾与阿基琉斯相约,无论胜败,都应将战败者的尸体交还给死者家属,不加侮辱,给予家属安慰。然而,相比之下,阿基琉斯显得过于自负、任*而固执。面对郝克托尔的提议,他凶狠地回应说战争中不存在仁义,甚至在郝克托尔战死后,还残忍地对待他的尸体,这展现了他的傲慢和残忍。

通过这些角*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现实生活中,竞争日益激烈,成功者称王,失败者则成为寇。然而,如果我们都像阿基琉斯那样怀有仇恨之心对待曾战胜过我们、又被我们击败的人,那么善良将被泯灭,宽容将不复存在。给予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在竞争中,我们应将对手视为挑战者,而不是敌人。只有通过智慧和能力的较量,才能实现双赢,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战。

PS:这篇读后感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某些情况下,给予他人机会是否意味着我们自己失去了机会?或许,给予对手机会,是在等待他们东山再起,为我们提供一次重新较量的机会。

哈克贝利费恩读后感2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

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出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之手,被誉为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了汤姆·索亚和他的朋友哈克贝利·芬,两个善良、淘气的小孩如何帮助逃亡奴隶吉姆获得自由。

小说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吉姆受困的情节。面对吉姆可能再次被捕甚至绞死的风险,汤姆不顾一切,绞尽脑汁想办法营救。汤姆和哈克的调皮捣蛋给救人计划带来了诸多麻烦,却也让这一过程更加曲折生动。他们在夜深人静时救出吉姆,但汤姆为此付出了代价,腿上挨了几*。

吉姆并没有忘恩负义,他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哈克,去救治受伤的汤姆。幸运的是,汤姆很快就恢复了健康。然而,吉姆却被汤姆的姨妈抓住,正要被处置时,汤姆的另一个姨妈为吉姆作证,*他已获得自由。

马克·吐温的作品如此生动有趣,是因为他取材于真实生活。看来,写文章也要“实话实说”。

读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我感受到马克·吐温对奴隶制的强烈不满,对社会的讽刺,以及对时代不公正现象的悲哀。同时,这本书也深刻地剖析了人物内心世界。

我非常喜欢马克·吐温的作品,相信您也会喜欢。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用精妙细致的语言为文章锦上添花,让它读来妙趣横生。

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有感

合上这本书后,一种会心的微笑浮现在我的嘴角。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奴隶制的谴责、对社会的讽刺,以及对时代不公正现象的悲叹。书中的主角哈克贝利·芬*格鲜明:他对成年世界的反叛、对黑人的同情,这些特点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这部小说中,还有另一种味道,一种属于哈克贝利·芬和他的伙伴们独有的味道。正是这种味道塑造了哈克贝利·芬独特的个*,而只有真正拥有童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味道。

这种味道让哈克和他的小伙伴们总是幻想干大事:做强盗、做英雄。他们的豪言壮语,比如“如果谁洩露秘密,就要割断他的喉咙,烧掉他的尸体,撒掉骨灰,把名字用血划掉”,听上去煞有其事,但实际上他们连“一辆装满萝卜的车子都对付不了”。我小时候也常幻想自己是传说中的神仙女儿,是拯救世界的天使,但事实上,连一个人呆在较为黑暗的房间里都会感觉背后有什么东西。这是孩子最天真的梦想。

这种味道让哈克和汤姆想“用一把小*化37年时间挖一个地洞救出黑奴吉姆”,但当他们发现行不通时,他们就决定“事实上是用铁铲马上挖,在这之后,我们不妨只当用小*挖了37年”。我小时候经常以我认为“公主的睡姿”躺在床上,但睡一会就不舒服了,于是我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床上,只当是用公主的睡姿。这是孩子几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

这种味道让汤姆和哈克往吉姆的“监狱”里放水蛇、老鼠等“宠物”,让吉姆用眼泪浇灌一株花,而实际上吉姆早已自由,只需汤姆一句话就能放他出来。这是孩子奇特的幻想。

这种味道,叫做“童真”。

伊甸园读后感3

真的抱歉。在大家都已经在谈论《倾城》的时候,我昨天才将《伊甸园》看完。

每次买到希的书之后,都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鼓得起勇气看。《伊甸园》刚出的时候就已经买到了,可是直到昨天,才真正地把它看完。

这是唯一一本,没有让我哭的、灵感的书。

或许甚至连哭的冲动都没有。

不是因为它不够感人,而是……它的感染力太大,大到让我只一味地为书中某个人抱不平,感到的是气愤,而不是伤感。

而那个人是——安夏。

我好迷茫,到底尹翌对谁才是真正的爱?我知道这个问题或许有点无聊,但是我真的困惑了。

如果爱安夏,为什么不努力争取跟安夏的幸福?

如果爱安夏,为什么还要去保护沐槿而伤害安夏?

如果爱安夏,为什么没有从他口中听到对安夏的那三个字?

综观全书,最可悲的人物无疑只有安夏。

尹翌死了,他可以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含笑而逝,一走了之。再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他走了。

楚湛在美国,虽然他一手酿成了那场无法挽回的错,但是,他最后被尹翌救赎了,所以那些愧疚可以被他深深地埋进心底——

沐槿失忆了,她可以忘掉那些痛苦的过去,忘了一切的不愉快,在旁人眼里,做一张白纸,一张纯洁到如雪的白纸。

陆桐虽然失去了心爱的安朵,但他在最后还是让安朵明白了,自己真正的心意。我相信安朵也了解到了陆桐真正的想法,所以才会毫不犹疑地去死。

但是……

最可怜、最可悲、最孤独的……

是她——

安夏。

从来不会长大,从来没有想过长大,因为一直依赖着三个好友,一直很安心,一直天真地相信着所有事都不会改变,一直以最真诚的心去面对最黑暗的世界。即使被背叛,即使被伤害,但是……她的心里仍充满着希望,最纯洁、最清澈的希望。

最后,当所有人都离开了她,当所有事都把她逼到近乎疯狂,她毅然地选择了要长大——因为她知道,再也没有人,可以让她依赖了。她要一个人承担下所有的痛苦——

尹翌的死,楚湛的走,沐槿的失忆,陆桐的离开,安朵的逝世。

其实——她才是最可怜的那个人吧!

有的时候,我觉得他们真的好可恶。

尹翌义无反顾地站到沐槿的身旁,无视了安夏的痛苦。

沐槿毫不犹疑地选择了接受尹翌的帮助,不但不给安夏任何解释,反而要安夏主动和好。

我气愤、气愤身为好友的她,居然背叛了自己最最可贵的知己!想当初,一个误会,她以为楚湛和安夏之间有瓜葛,她的反应是怎样激烈!?那只是一个误会,她都可以急得跺脚,可以否决跟安夏所有的情谊。但是,现在呢?她却接受着尹翌的帮助,伤害着安夏!

……

其他的我不说了。或许还有很多没有说的,或许还有很多没有想到的,但是,就暂且止祝

我……不喜欢如此的结局。

因为,看得很累。

希用了所有精力去写这本书,我也用了所有精力去看这本书。

最后筋疲力尽……

脑子里,始终都是安夏那张天真无邪的面孔……

很痛心。

痛心到,已经不想流泪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