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的真正效果不是体现在应试教育上,而是将来自身的脑力思维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一.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算法的特点:(1)有限*: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与正确*: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二.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指定的*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
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
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三.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四.条件语句
五.循环语句
六.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1):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
(2):若=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
(3):若=0,则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依次计算直至=0,此时所得到的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翻译为:(1):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2):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1)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2)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
七.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f(x)=anxn+an-1xn-1+….+a1x+a0求值问题
f(x)=anxn+an-1xn-1+….+a1x+a0=(anxn-1+an-1xn-2+….+a1)x+a0=((anxn-2+an-1xn-3+….+a2)x+a1)x+a0=......=(...(anx+an-1)x+an-2)x+...+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2=v1x+an-2v3=v2x+an-3......vn=vn-1x+a0
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排序和冒泡排序
1、直接*排序
基本思想:*排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将第1个数放入数组的第1个元素中,以后读入的数与已存入数组的数进行比较,确定它在从大到小的排列中应处的位置.将该位置以及以后的元素向后推移一个位置,将读入的新数填入空出的位置中.(由于算法简单,可以举例说明)
2、冒泡排序
基本思想: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把大的放前面,小的放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数和第2个数,大数放前,小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直到比较最后两个数.第一趟结束,最小的一定沉到最后.重复上过程,仍从第1个数开始,到最后第2个数......由于在排序过程中总是大数往前,小数往后,相当气泡上升,所以叫冒泡排序.
八.进位制
概念:进位制是一种记数方式,用有限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可使用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基数,基数为n,即可称n进位制,简称n进制。现在最常用的是十进制,通常使用10个阿拉伯数字0-9进行记数。对于任何一个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进位制来表示。比如:十进数57,可以用二进制表示为111001,也可以用八进制表示为71、用十六进制表示为39,它们所代表的数值都是一样的。
而表示各种进位制数一般在数字右下脚加注来表示,如111001(2)表示二进制数,34(5)表示5进制数。
高二数学必修三期中第一章必备知识点2
数学是科学大门的钥匙,以下是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数学网一直陪伴您。
1.1.1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算法的特点:
(1)有限*: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与正确*: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期作用
程序框名称功能
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是任何流程图不可少的。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中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处理框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式等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内。
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框所指定的*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
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1.2.1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输入语句
(1)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2)输入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期值是可以变化的量;(4)输入语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常数,不能是函数、变量或表达式;(5)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2、输出语句
(1)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2)输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4)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
(1)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2)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3)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4)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5)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是错误的。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1.2.2条件语句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1)ifthenelse语句;(2)ifthen语句。2、ifthenelse语句
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
图1图2
分析: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作内容;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
3、ifthen语句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4。
注意: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作内容,条件不满足时,结束程序;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边的语句,若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期它语句。
1.2.3循环语句
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1、while语句
(1)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是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2)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wend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
2、until语句
(1)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是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2)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从until型循环结构分析,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进行条件的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继续返回执行循环体,然后再进行条件的判断,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满足时,不再执行循环体,跳到loopuntil语句后执行期他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断的循环语句。
分析: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先由学生讨论再归纳)
(1)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在while语句中,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在until语句中,是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
1.3.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1):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2):若=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3):若=0,则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则用除数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依次计算直至=0,此时所得到的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期等也,以等数约之。
翻译为:(1):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2):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例2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分析:(略)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1)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2)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
1.3.2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
f(x)=anxn+an-1xn-1+.+a1x+a0求值问题
f(x)=anxn+an-1xn-1+.+a1x+a0=(anxn-1+an-1xn-2+.+a1)x+a0=((anxn-2+an-1xn-3+.+a2)x+a1)x+a0
=......=(...(anx+an-1)x+an-2)x+...+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
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2=v1x+an-2v3=v2x+an-3......vn=vn-1x+a0
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排序和冒泡排序
1、直接*排序
基本思想:*排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将第1个数放入数组的第1个元素中,以后读入的数与已存入数组的数进行比较,确定它在从大到小的排列中应处的位置.将该位置以及以后的元素向后推移一个位置,将读入的新数填入空出的位置中.(由于算法简单,可以举例说明)
2、冒泡排序
基本思想: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把大的放前面,小的放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数和第2个数,大数放前,小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直到比较最后两个数.第一趟结束,最小的一定沉到最后.重复上过程,仍从第1个数开始,到最后第2个数......由于在排序过程中总是大数往前,小数往后,相当气泡上升,所以叫冒泡排序.
1.3.3进位制
1、概念:进位制是一种记数方式,用有限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可使用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基数,基数为n,即可称n进位制,简称n进制。现在最常用的是十进制,通常使用10个阿拉伯数字0-9进行记数。对于任何一个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进位制来表示。比如:十进数57,可以用二进制表示为111001,也可以用八进制表示为71、用十六进制表示为39,它们所代表的数值都是一样的。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二数学必修三期中第三章概率必备知识点3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小编准备了高二数学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3.1.1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3.1.3概率的基本*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不发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3.2.1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3.3.13.3.2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基本概念: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相等.
高二数学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必修3地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4
1四大地区的差异
①四大地区的划分:
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
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
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特征。
④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幂函数5
在*古代把数学叫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推荐了湘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
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