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与线,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一对组合了。每年我都能见到这两位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盘旋飞舞。我听过风筝与线的故事,基本上都是那自信的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本以为能得到自由,但这过于自信的风筝,得到的不是渴望已久的自由,而是坠落得粉身碎骨的惨剧。看过这个故事的每个人都会对着风筝*叹息、嘲笑它的头脑一热、不计后果。我也是其中一员,但那是曾经。
说来也巧,这是个星期六,因为前阵子的忙碌我想借看电影放松一下。于是我就选择了《庞贝末日》。我看得很投入,结尾处的高潮至今记忆犹存,角斗士阿迪克斯高举右手向着奔涌而来的火山岩浆宣誓:“我将以自由之声死去。”这句话使我触电一般让我浑身惊颤,在我的脑子里久久回荡着。
这使我不得不想起那自信的风筝,这粉身碎骨的惨剧,并不是我们所嘲笑那般。这风筝就像那角斗士。残忍的罗马人以他们的生命当玩具、一场游戏,他们是多么渴望自由。但“奴隶”一词无疑是一个坚固的枷锁锁着他们。嘿,这不是风筝吗,他们一样渴望那自由。风筝坚决的挣脱线的束缚,即使是像那飞蛾扑火般去抓住自由,即使是粉身碎骨又如何!难道这就是人们嘲笑的那般可怜?难道这就是那可笑的?不!绝不是。
束缚也许是一种安全,它或许是你不必受外面世界的风吹雨打,就像父母的溺爱,让你拥抱不了外面精彩的社会。追求自由也许是一件可笑的事,它或许让你受尽这世界的困难与挫折。但要知道我们这是自由的、没有任何束缚的,就算受尽委屈与挫折又如何?我以自由之身活在这世上,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束缚必然是可悲的,你只能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度过一生,不能投入世界的怀抱。就像你与世界隔着一层铜墙铁壁,你退缩了,你胆怯了,你认为不可能打破它。你只能去想象这美丽的世界。为什么不勇敢点,就像那风筝,就算受人嘲笑,但还是挣脱了线;就算粉身碎骨,但还是紧紧抓住自由。
风筝不享受线的束缚,但来的安宁,毅然去追寻那自由,最后粉身碎骨。在人的眼中,也许是可悲而又可笑的,但我依然固执认为:风筝挣脱线的束缚,追寻自由是可敬的,就算他落得个粉身碎骨的结局,但他终有一次自由。
风筝与线初二作文500字2
我曾渴望自己变成风筝飞向天空,可风筝是个不安分的生物,一会儿东飘飘,一会儿西晃晃,不知道暴风雨将要降临。
我又一次被冤枉了,无论我怎么解释她都不听,我再也忍受不了了,涌出了委屈的泪水。跑出了家门,“她为什么不愿意相信我呢?我就那么不值得相信吗?”我跑到朋友家,在朋友家留宿了一晚。原以为没有了她的唠叨,没有了她的嘱咐我会很快乐。但一切都没有我想象中的好,没有了她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想着想着,突然有些后悔,我不该就这样跑出来。但她为什么一定要冤枉我呢?为什么每次都要怪我?想到这里,我决定给她一次“教训”——不回家。
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我想往常一样呼喊她,却无人应答,只传来同学的声音,这时,我才想起来她现在不在我身边。这才感觉到没有她的我是多么孤独无助。我屈服了,我不想变得“无家可归”。我决定回去,与她和好并向她道歉,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花瓶真的不是我打碎的。
回到家,我看见她躺在沙发上,那憔悴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头上好像也多了几缕白发,我再也忍不住了,立马奔向他,一头扎进她怀里痛哭起来,“对不起,我不该离家出走气你的。”她也流下了眼泪。隔壁老奶奶的猫从窗台经过,再现了事发现场,原来花瓶是猫打碎的。终于,真相大白了,我们破涕为笑,重归于好了。
我是风筝,她是线。风筝不能离开线,线也离不开风筝。不论我是冲上云霄,或是跌入低谷,她都会一直牵引着我。我不在她身边时,她会牵挂着我,她不在我身边时,我也会一直想念着她。
风筝与线作文3
开学了,临街户院的石榴树上鲜艳的花儿不见了,却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已把那枝条压得很低很低,却始终掉不下来。
新学期,新同学,新老师,这所有的新鲜与自由,被瞬间蒸发,原因是第三天的摸底考试。
本是不知道有考试的,但是在说有考试的那一刻,心就凉了,应该是害怕吧,考试那天,时间过得特别慢,总有那么些时间让我发呆,而我却总是望向窗外,也许窗外的景*才是最美的。
成绩公布之后,那种失望与落幕,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妈妈免不了唠叨,听了就烦,爸爸没有说什么,也不知道终日在忙些什么,眼神偶尔扫过,惊讶地发现,他一直在看着我,于是我定住了,他发现了我,又收回目光。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就是一只风筝,永远被无形的线牵着,考一次牵一次,以至于越拉越紧。
可心里明明是渴望自由的,一如开学前二天鲜活的日子。看看同学们,失望与倦意早已刻大家的脸上。时间一长,总有几个憋不住,但却带来难得的欢乐。
常居我班“深宫“后排的那个可爱的孩子,他的出现是为了映证可笑,而他本身还是很可爱。一次,他又面壁思过了,老师又像是对我们,又向是对他说,说表现好的话15分钟后,可回到座位。15分钟之后,不知从那里冒了一句话不知什么话,往后看,才知道,他说时间已到,要回府。可悲的是,老师偏不让他坐。
见他无辜的模样,大家都收起了扑克脸,一笑而过。
回到了家,这短暂的欢乐也没有了。取而代之是成堆的作业和父母期待的目光。这种目光中有焦虑,也有期待,也有命令,总以为他们是用所谓的爱,来换取我的自由。
我就像无助的风筝,无论如何争脱,也摆脱不了父母攥在手中的长线。
日子总是这样一天天地度过,平凡以至于呆板,直到中秋节的那个夜晚。
那晚上月亮一直没出来,爸爸因为身体不好,没像往日那赶往奶奶。吃完了晚饭,我又照常做了作业,这时,只听了屋外,传来奶奶的声音。
“妈,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好点没有?”
说着,奶奶便走向爸爸,摸摸他的额头,扣好敞开的衣扣,握住儿子的手。随后,对妈妈说:
“他睡觉,总爱踢被子,你帮他盖盖。”
我扑哧一声,笑出声来了,此时,眼前这位无比高大的男人脸红红的,像个孩子。
那个晚上,月亮好像特别明亮,我明白了,孩子就是父母的风筝,无论你多大,你那心中的线总牢牢地被父母牵着。
有时牵得紧了,是怕孩子被狂风刮走;牵得松了,是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