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彩虹的尽头》是一本经典的儿童绘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画面优美,充满了情感价值。故事围绕獾和狐狸寻宝展开,逐步揭示了“宝贝”的不同含义。松鼠认为一堆橡果是最重要的宝贝,鸭妈妈则认为自己的鸭宝宝才是最宝贵的,而兔子爷爷则认为,最珍贵的宝贝是那些美好的回忆。

在寻宝过程中,獾和狐狸通过与三个动物的对话,逐渐领悟到“宝贝”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它还能带来幸福和快乐。整个故事形成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鲜明对比,展示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宝贝”概念,通常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是“宝贝”,更多的是物质上的理解,但他们还不完全理解“宝贝”更深层次的含义。随着观察力和理解力的增强,他们开始具备思考的能力,此时,借助《彩虹的尽头》这本绘本,可以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原则,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宝贝”的更广泛含义。同时,绘本中的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依据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活动的目标如下:

- 情感目标 :体验“宝贝”带来的快乐。

- 能力目标 :初步理解“宝贝”的广泛含义,并能够大胆表达。

教学流程 :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1. 介绍自己的宝贝

2. 阅读并理解绘本

3. 互动体验与情感迁移

第一环节:介绍自己的宝贝

在欢快的《喜洋洋》音乐中,幼儿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宝贝带到课堂,与同伴互相欣赏后,通过“鉴宝会”形式在集体中介绍:“你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当作宝贝?”这样可以了解孩子们对“宝贝”的认知,并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同时,也为后续引导进入绘本主题做铺垫:“獾和狐狸听说我们有这么多宝贝,它们也想去寻宝。你们觉得它们会找到宝贝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二环节:阅读并理解绘本

考虑到幼儿主要通过图画进行阅读,并且需要培养他们的图画理解能力,分三个层次进行:

2. 完整阅读与深入理解 :通过播放PPT课件,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在关键页上,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幼儿理解,如“回忆是什么?”“寻宝前,狐狸和獾认为宝贝是什么?”“最后,它们找到的宝贝是什么?”通过这些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故事,还能体验到角*之间深厚的友情。

3. 理解‘宝贝’的深层含义 :在关键页面上,引导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宝贝”的广泛意义。

第三环节:情感迁移,回归幼儿生活

任何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是能回到幼儿的生活中。在了解了“宝贝”广泛含义后,通过采访教师,让幼儿分享他们的宝贝,进一步加深对“宝贝”的理解。接着播放幼儿在园生活的照片,配合幼儿和教师自然拥抱的画面结束活动,帮助幼儿从物质层面的“宝贝”理解逐步升华到精神层面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安排,绘本教学不仅让幼儿在不断的质疑和思考中激发学习兴趣,还能通过角*体验和情感互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实物和图片,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概念。

2. 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反义词。

二、活动准备

1. 实物:娃娃、书、糖、*

2. 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1. 利用实物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反义词。

(1) 出示宝贝盒,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一个神奇的宝贝盒,里面住着许多对好朋友。谁想来摸一摸,看看是什么宝贝?

(2) 邀请一名幼儿上台和老师互动,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和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不同,并尝试用“高矮”、“长短”等词语来描述。

师:像“高矮”、“长短”这样意思相反的词语,我们叫做“反义词”。

拿出娃娃,引导幼儿说出“大——小”。

拿出书,引导幼儿说出“厚——薄”。

教师拍手,引导幼儿根据拍手的速度说出“快——慢”。

2.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

3.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开展“找相反好朋友”的游戏,并引导幼儿用反义词进行表达。

4. 开展师幼互动游戏“我说你做,反着来”,例如,教师说“站起来”,幼儿就做“蹲下去”的动作,以此来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5. 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反义词,鼓励幼儿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反义词。

幼儿园教学设计3

在上一个主题中,我们探索了关于妈妈的生活和如何尝试给妈妈过节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妈妈的重要*,还学会了如何表达感激和关心。这一次,我们将聚焦在另一位家庭成员——爸爸身上。爸爸,作为家庭的另一支重要支柱,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

引导幼儿了解爸爸的日常生活

在开始我们的活动之前,我们先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他们可以留意爸爸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例如工作、帮助家庭、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等。这种观察不仅让孩子们更了解爸爸的生活,也为后续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活动过程

引出话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谈话,比如:“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家里都做些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孩子们分享他们对爸爸的印象和观察。

自由交流

引导幼儿围绕“我的爸爸”展开自由交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分享关于自己爸爸的特点和日常生活中的趣事。

集体讨论

让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所说的爸爸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集体讨论有助于孩子们理解到每个家庭虽然不同,但爸爸在家庭中的作用却是普遍的。

拓展话题

通过提问,拓展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范围。例如,问孩子们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爸爸,为什么?是否愿意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

音乐欣赏

结束活动时,可以播放适合的歌曲,比如《好爸爸,坏爸爸》,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回味今天的活动并感受爸爸的重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