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一、 教学目标

五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认识诗人范成大,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在朗读、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描绘的江南初夏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和诗人闲适的心情。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的深刻含义,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

四、 教学时数: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江南水乡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景*。

2. 教师提问: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

你认为江南水乡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8分钟)

1. 检查预习效果: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纠正错误。

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进行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

2. 自学探究: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3. 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细读赏析,品味语言(15分钟)

1. 知诗人,解诗题:

教师介绍诗人范成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题“四时田园杂兴”,了解诗歌的主题是描写田园生活。

2. 明诗意,感情读:

第一、二句: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体会江南初夏景*。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彩的运用,感受诗歌的画面感。

学生分组朗读第一、二句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第三、四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长篱落无人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唯有蜻蜓蛱蝶飞”的含义,体会诗歌的宁静和闲适。

学生齐读第三、四句诗,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0分钟)

1. 背诵古诗: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背诵古诗,例如:反复朗读法、关键词记忆法、故事联想法等。

学生自由选择背诵方法,并进行背诵比赛。

2. 拓展阅读:

教师推荐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歌,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七十四)》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教师鼓励学生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并进行整理和积累。

3. 仿写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并展示作品。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六、 板书设计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知诗人:范成大,南宋诗人,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解诗题:描写江南初夏田园风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明诗意:

梅子金黄,杏子肥美,麦花雪白,菜花稀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白天变长,农民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闲适。

悟诗情:热爱田园生活,追求宁静、闲适的生活方式。

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情感的渲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

五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2

您的教学设计清晰简洁,涵盖了导入、新授、巩固、拓展等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议您参考以下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一、 导入环节

现状分析:

您在导入环节以“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的方式引入,虽然能够调动部分学生的积极*,但容易流于形式,缺乏与本课内容的紧密联系,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田园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村生活的恬静美好,并由此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例如: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的视频,伴随着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画面,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宁静的乡村,感受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气息。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吗?诗人范成大也对田园生活情有独钟,他用诗歌记录下了农村的劳动景象和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感受诗中的田园风光和劳动之美。”

2. 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劳动现象,思考劳动的意义,并将这种思考自然地过渡到对古诗内容的学习中。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你觉得做家务辛苦吗?”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并为理解诗歌中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做好铺垫。

二、 新授环节

现状分析:

您的新授环节设计较为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度有限。虽然设置了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环节,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深入的挖掘,学生的思维容易局限于对诗句的表面理解。

1. 加强诵读,体悟情感: 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分组读、个人展示读等,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诗歌的情感。

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可以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朗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会农民辛勤劳作的充实和快乐;用天真烂漫的语气朗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学种瓜”,感受孩童的天真可爱和对劳动的模仿。

2.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表达感受。

例如:在学习“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时,可以通过播放田间劳作的视频,或者让学生分角*扮演“耘田”和“绩麻”的动作,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句内容,并想象当时热闹的劳动场景。

3.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例如: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 诗中描绘了哪些劳动场景?(2) 诗中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形象?(3)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三、 巩固拓展环节

现状分析:

您的巩固拓展环节相对简单,只安排了背诵诗歌和预习下一首诗的任务,缺乏层次*和趣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2.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鼓励学生以“我眼中的田园生活”为主题,进行绘画、写作等创作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并与《四时田园杂兴》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情感升华,价值引领: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蕴含的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价值观,并联系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可以让学生谈谈读完这首诗后的感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例如: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浪费粮食等等。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3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投入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内涵,教师才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诗境,点燃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情感共鸣。

首先,准备工作对于课堂的成功至关重要。我在备课之初,深入研读了古诗教学的理论,查阅了相关实录和背景资料,特别是《四时田园杂兴》,以补充自己的知识短板。在与同事的讨论中,我们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将课堂重点放在“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感受田园生活情趣”的教学目标上。

第一部分,借助注释的方法。我认为,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需要理解文字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我鼓励学生通过注释自主探究诗歌的大意,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逐步领会诗意。然而,初始阶段的教学并非一帆风顺,学生虽然做了预习,但在课堂上过于依赖注释,未能真正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与同事的深入讨论,我们决定优化教学策略,从逐句理解开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分析诗歌的能力。这种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为后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等诗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体味诗境的重要*。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诗歌语言中构建生动的图像和情感体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停留在理解诗歌意义的表面,缺乏自己的情感投入。通过反思和同事的交流,我们决定整合“想象——朗读——感受——朗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意象。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层次,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亲身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