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格式和写作技巧
对于许多人来说,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格式仍存在疑惑。本文将提供明确的指导,帮助您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一、标题
标题分为两种类型:
规范式标题:"XX关于XXX的调查报告"、"关于XXX的调查报告"、"XXX调查"等。
自由式标题: 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相结合三种。
陈述式: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提问式: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
正副题结合式: 《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XXX大学学科建设实践调查》
二、序言
列出调查的基本信息: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
调查分工(针对小组调查,人数不超过3人)
三、报告正文
正文通常由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 前言
几类前言写作方法:
阐述调查原因、目的、时间、地點、对象和方法。
介绍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现状、成绩和问题。
直接概括调查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2. 主体
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调查情况、做法、经验,以及从中得出的分析、观点和结论。
3. 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多种多样: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措施。
总结全文观点,深化主题。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展望前景,鼓舞和号召。
四、结构形式
调查报告的结构应根据内容和表达需要灵活调整,通常包括标题、序言、主体和结尾。
1. 序言
序言通常位于正文前面,不加小标题,类似于消息中的导语,起到提示全文的作用。
2. 主体(正文)
主体部分根据调查所得情况、做法和经验进行阐述,常用小标题标明要点。常见的安排方式有:
按事件发展过程撰写。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根据问题特点列举各个方面。
3. 结尾
结尾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或结论。
怎样写调查报告2
调查报告是对生活中某项工作、事件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报告。在实际工作和新闻报道中,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文体,也可称为考察报告。调查报告涵盖了社会主义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关注于宏观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的总体情况,有些则专注于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某一事物或某种问题的微观态度。
调查报告的作用在于总结经验教训、揭露问题存在、指导全面推动,以及介绍新生事物。其特点包括:
有的放矢:撰写调查报告时,通常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尊重事实:调查报告必须基于真实的调查事实。
题材广泛:调查报告的取材范围相对广泛。
刻意写真:调查报告的真实*对其价值至关重要。
旗帜鲜明:调查报告应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并以鲜明的观点统领全文。
调查报告的写作流程包括:
深入调查:系统周密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报告写作的基础,需要具备正确的观点立场、谨慎勤劳的态度以及掌握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提炼主题:根据调查获得的材料提炼出主题,确保主题与材料相符合。
观点材料统一:确保调查报告中的观点与材料相统一。
布局合理:调查报告的结构安排要合理,一般包括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具体而言,调查报告的写作步骤包括:
准备阶段:确定调查目的,学习相关方针政策,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阶段:召开调查会,进行个别访问和现场调查。
研究阶段:对调查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
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层进式、并列式或杂糅式的结构形式,以展开主题、揭示实质。结尾部分要紧扣主题,承接主体,既干脆利落又留有余味,可以单独列出结尾或与主体部分融合。
如何写调查报告?3
导语: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大家都来学习学习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调查报告的写法,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调查报告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文体。新闻记者使用调查报告的形式,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扶持先进,指导工作,或通过揭露反面典型,批评落后,引以为戒。由于调查报告与现实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有多种,可以从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分为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历史进程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也可以从涉及的范围层次上分为宏观问题的调查报告、中观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微观问题的调查报告;也可以从调查研究的侧重点上分为澄清事实型调查报告、思路启发型调查报告、可行对策型调查报告;还可从调查研究的方式上分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
实际写作中往往有些交叉,比如反映新生事物与总结典型经验的两种调查报告可能混为一体,有些问题中观与宏观也分不太清楚。因此,调查报告怎么写要从效果出发,怎么有利于反映主题说明问题就怎么写。
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的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常见的是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三大部分。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一般是写产生的背景、发展的经过、特点和意义。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一般是先写成绩效果,而后把经验做法归纳几条,再从理*思考上提出带规律*的认识。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除讲清问题外,还要分析原因,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改进工作。
调查报告的写法
调查报告的写法上关键是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贯穿始终,统率全文。调查报告要告诉读者什么,目的明确了,主题不跑偏,报告才显得有“劲”。如调查报告《车场24小时》,从公交工人“半夜即起”写到“夜深回场”,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上海公交工人24小时的工作情况,由于写作中突出了“特种车”、“新风车”等重点材料,写得具体生动,调查报告主题与材料达到*统一,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在写作中,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写调查报告,调查研究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对所调查事物内在规律的理论认识是写不好调查报告的。怎样写调查报告?这里有两条要基本做到的:一是收集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政策规定、研究成果,二是深入基层了解事情的全过程,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如笔者写的调查报告《水利化、机械化、科学化刘家堡乡形成现代农业雏形》,作者一方面很好地做了理论准备,专门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作者在该乡一蹲就是半个月,每个村都住了一夜,把有关情况吃透了,所以写出的调查报告很受好评。
要找出规律*的东西。调查报告不是材料的堆砌和罗列,而是通过研究分析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以推动指导当前的实际工作。因此材料割舍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下一番由表及里的改造创作工夫,得出合乎实际的正确结论。
要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对此,包括新旧对比、正反对比、今昔对比、成败对比等。对比往往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要善于运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主题。恰当地运用数字,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下的统计数字,往往可以增强调查报告的概括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直接说明主题的效果。而确凿的统计数字,比起千万言的空洞说教来,其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大量建立在统计数字基础上的真实材料,准确地说明一项工作、一个问题、一项政策、一种事物的来龙去脉,向人们揭示出它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调查报告的要旨所在。
要了解读者需求。写调查报告是为了影响读者,产生指导意义,因此必须明确要写的调查报告是给谁看的。比如党政机关写的调查报告,大部分是为同级或上级领导决策服务的,要求站在一定的高度,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见解和思路,使领导从中了解真实情况,受到启迪,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与*决策的水平。调查报告一旦失去针对*,无异于放了“哑*”。
另外题目是调查报告的眼睛。题目应准确明了,把报告的基本内容反映出来,少用关于xxx的调查之类的平俗题目。段落小标题要与大标题有机呼应,每段的开头结尾和中间衔接,要运用精练的概括*语言。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相处的“绿*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年5月22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一次*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地使
用一次*饭盒。
②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那么做的分别占12%。④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污染”这一世界*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学校可以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六、调查结论: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和迫切*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