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赠孟浩然
我敬重孟夫子,他的风流之名传遍天下。 年轻时轻视功名,不愿沾染官场的繁华, 年老时白发苍苍卧于松云之间,远离尘嚣。 他常在明亮的月夜中陶醉,酒后高雅非凡, 对于世俗的权谋和繁花,他并不沉迷于君王之事。 那高山的崇高品格,怎能令人不仰望呢? 我只能在此向他致以崇敬,如同向清芬的美德致敬。
【译文及注释】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1、红颜:指年轻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醉,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赏析】 整首诗以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风雅潇洒品格的崇敬之情。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喻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不由自主地仰望。整体语调舒展唱叹,将美德和高尚品格赋予了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孟浩然春晓赏析2
【赏析】
《春晓》是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初读时或许不以为奇,但反复品味,却能从中领略别具一格的韵味。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或手法的奇绝,而在于其平易近人、悠远绵长的意境。整首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却又不失深远厚重,独具匠心。历经千百年,它始终为人传颂和探究,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自然不失情致,则免于浅薄;起伏跌宕,则避开平直。《春晓》诗中既有悠扬的情致,又有高低起伏的节奏,因此诗味醇厚。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却又含蓄不露,只言片语的“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揣摩,去想象,处处流露出含蓄婉转的情怀。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在抒情方面,诗人截取了清晨睡醒时稍纵即逝的情感片段。这一片段,正是诗人思想萌发的起点,是一个能够引发联想、产生情感共鸣的瞬间。诗人捕捉住了这一刹那,但并没有细枝末节地展开描写,而是通过寥寥几笔透露出诗人的心境,引导读者走入他的情感轨道,而后便戛然而止,剩下的部分由读者沿着他思考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在写景方面,诗人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的*彩和芬芳,诗人都不予着墨。他只从听觉角度入手,描绘春天的声音:遍野鸟鸣,细雨潇潇。婉转动听的鸟鸣是美妙的,加上“处处”二字,更给人置身于百鸟争鸣的山间小道、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宁静的春夜里,那沙沙的声响又让人联想到烟雨迷蒙的凄美意境,以及雨后百花争艳的欣欣景象。这些都是诗人在屋内的所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尽情领略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的春天盛景。这些景物充满活力,勃勃生机,既写出了诗人的感受,也表现了他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中“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广为流传的佳句。在手法上,它与《春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叶诗通过视觉形象,以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引导读者想象墙内的景象;孟诗则通过听觉形象,以连绵不断的春声,引导读者想象屋外的情景。寥寥数笔,便描绘出春光烂漫、无处不在的景象。这两首诗都表明,盎然的春意是无法阻挡的,它冲破了围墙和屋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施补华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只有四行二十个字,但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有致。首句点题,“春”字表明季节,描绘了春日的安眠。诗人在温暖的春夜里睡得香甜,以致于旭日临窗,才从美梦中醒来。这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第二句写春景,那是春晨鸟鸣的景象。“处处”表示四面八方。鸟儿在枝头欢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是为了押韵而调整的词序。第三句转而回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雨吹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爱春转为惜春,诗人将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中。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晴的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饶有趣味,让人回味无穷。
《春晓》的语言简单质朴,自然天成,看不出雕琢的痕迹。但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宛如从诗人心灵深处流淌而出的一股清泉,晶莹剔透,寄托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沉醉其中。诗人情与景融,找到了大自然的真谛,大自然的真髓。正如苏轼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天成的诗篇,是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