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6 个字。
2. 自主积累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2. 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3.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伟大诗人的敬佩之情。
3. 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试着用“先……接着……然后……再……”练习说话。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电影资料
五、教学时数
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粽子或图片)"你们吃过粽子吗?你知道每年什么时候吃粽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16 课《粽子》。你们不仅能学会包粽子,还能了解吃粽子的来历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
教师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分段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段介绍了包粽子?哪段介绍了吃粽子的来历?
(三)学习课文内容,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第二段
哪句话介绍了包粽子?
怎样包粽子?句式练习:"先……接着……然后……再……"
请同学们用这些词语也说几句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
2. 学习课文第三段
粽子里面还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当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时会说些什么?
看一看当时的情境。(播放电影片断)
屈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指导朗读,读出对伟大诗人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
朗读课文。
了解其他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粽子
包 | 来历
先……接着……然后……再…… | 屈原
爱国诗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知
(二)复习生字
带读生字词,指名认读。
自由练读课文。
(三)记忆生字
小组学习,选择方法记忆生字。
汇报自学情况,及时评价。
针对质疑解疑。
教学课件演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展示"田格"字帖,指导书写"拿"和"前"。
当堂写字练习。
(五)词语积累
读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从课文中积累其他词语。
(六)作业
抄写本课字和词。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指导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的习作指导,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续编童话的合理*。
2、让学生们在交流中体会到续编童话的乐趣,提高想象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展示优秀作品,促进全体同学写作能力的提高。
想象能力的发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把大家续编的故事都认真的欣赏了一遍。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想象力太丰富了,简直就是一个童话大王。老师评了几个我们班的童话大王,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
二、金榜题名
王xx聂xx*x鞠xx
李xx
三、佳作欣赏
1、请“童话大王”上台来为大家讲他们的童话故事。
2、说说你觉得他们哪的想象最丰富?
四、片段欣赏
有的同学某一段写的非常精彩,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出谋划策:
个别指导、修改。心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生动具体、细致刻画。
同学们赏听,畅谈自己的见解。
找同学来读写的好的段落,说一说他们为什么写的好?汇报总结:
心理描写生动:馋嘴的猫心里想:那只小老鼠那么笨,打死它也不会想到是我偷吃的猪油……想着想着,它就美滋滋的睡着了,梦里还在吃着那香甜的猪油。
猫的动作描写很形象:张开了雪盆大口,嗤着它那尖尖的牙,怒目圆睁,抬起爪子,扑向了那只可怜的小老鼠……
板书设计:
心里描写:馋嘴的猫心里想:
动作描写:张、睁、抬、扑
教学反思: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本课我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是我本课最满意的地方。如果采用大锅饭的方法,一定抓不到重点,学生也无从改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古诗教学设计优化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我建议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以下优化: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原设计中以背诵古诗导入,较为直接,缺乏趣味*。建议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1. 播放古诗歌曲或动画 :播放与牧童生活相关的古诗歌曲或动画短片,例如《牧童骑黄牛》等,以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创设情境,角*扮演 : 教师可以扮演牧童,头戴草帽,手持牧鞭,朗诵与牧童相关的诗句,例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将学生带入到充满诗意的田园景*中。
二、图文结合,感知诗意
原设计中看图环节较为简单,可以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 观察图画,描述画面 :出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例如“图上画了一个牧童,他头戴草帽,身穿蓑衣,手持牧鞭,骑在牛背上。”
2. 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见过哪些小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习*,例如“我见过小鸟,它们会在树枝上唱歌,还会用树枝搭建自己的巢穴。”
三、朗读感悟,体会韵味
原设计中朗读环节较为单一,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 范读引领,感受韵律 : 教师范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多种形式,朗读感悟 :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齐读等,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朗读,体会诗歌的不同情感。
3. 配乐朗读,渲染意境 : 播放与古诗内容相符的背景音乐,例如鸟叫声、流水声等,引导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古诗,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原设计中拓展环节较为薄弱,可以设计一些趣味*强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古诗接龙,巩固记忆 :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古诗接龙游戏,例如,一个学生说“春眠不觉晓”,下一个学生就要说出含有“晓”字的诗句,以此类推,看哪组接的诗句最多。
2. 古诗创编,学以致用 : 鼓励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仿写或者创编,例如,可以根据《咏鹅》的韵律和结构,仿写一首描写其他小动物的诗歌。
3. 古诗配画,图文并茂 : 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发挥想象力,将诗歌描绘的画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诗句写在图画旁边,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通过以上优化,相信可以使古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提升语文素养。